2011年8月6日星期六

科学新时代: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

清华大学部分青年学者

(一)

引言

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回顾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当我们认识的越多、越深入,我们的知识似乎越贫乏,自然界的难解之迷、未被认识的新生事物也越多。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或许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人类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把怎样的一个新科学带入人类历史新纪元。

科学没有终极的真理。不断求索、不断的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是科学发展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纵观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任何一门新兴科学从产生、发展到完善,都是一个突破传统科学体系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受到传统观念与成见的责难、扼制。作为一个真正的、严肃的科学家,应该以理性的态度、不抱成见的面对新生事物,以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去探索。否则,人类的科学就不会有发展,人类就不会有进步。


  法轮功的经典著作《转法轮》是一部论述人体修炼的宏伟巨著,但同时也在生命、宇宙、时空等诸多领域给了我们许多珍贵的启示。《转法轮》所阐述的理论是一门超常的科学,可使人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传统的科学体系,为人类探索宇宙真理,为科学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迪。本文将从史前文明、宇宙时空、人体科学、生命现象、科学发展史等方面谈一谈我们对《转法轮》、人体科学及现有科学体系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 人类文明的周期论

《转法轮》第一讲“气功是史前文化”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国外许多大胆的科学家已经公开承认它是一种史前文化,是我们人类本次文明以前的文明,就是在我们这次文明以前还存在着文明时期,而且还不止一次。从出土文物看,都不是一个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多次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只有少数人活下来了,过着原始生活,又逐渐的繁衍出新的人类,进入新的文明。然后又走向毁灭,再繁衍出新的人类,它就是经过不同的这样一个个周期变化的。”

近一百多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

1.1 史前人造工具及遗迹

近代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史前人造工具及人类遗迹,并测定了它们的年代(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很多,一般根据化石中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来测定)。这些考古发现的年代测定结果表明,人类的历史要比我们原先想象的古远的多。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Glen Rose的拉克西河(Raluxy)河床中发现了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的在恐龙脚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时发现了12块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叠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把化石从中间切开,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是仿制品无法做到的,显然不是假冒的。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层还发现了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铁锤,铁锤的一截手柄还紧紧留在铁锤的头上。这个铁锤的头部含有96.6%的铁,0.74%的硫和2.6%的氯。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合金。现在都不可能造出这种氯和铁化合的金属来。一截残留的手柄已经变成煤。要想在短时间内变成煤,整个地层要有相当的压力,还要产生一定的热量才行。如果锤子是掉在石缝中的,由于压力和温度不够,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过程。这说明岩层在变硬、固化的时候,锤子就在那儿了。发现人造工具的岩层和恐龙足迹所在岩层是一致的,而其它岩层都没有恐龙足印和人造工具。这说明人类和恐龙的确曾生活在同一时代 。

三叶虫是两点八至三点二亿年前的生物,早已绝迹。美国科学家麦斯特(William J. Meister)在犹他州羚羊泉(Antelope Springs)的寒武纪沉积岩中竟然发现一只成人的穿着便鞋踩上去的的脚印和一个小孩的脚印,长约10.25英寸,宽约0.5英寸,嵌在岩层中,就在一只三叶虫的化石上面。经犹他(Utah)大学著名的化学家Melvin A. Cook鉴定这的确是人的脚印。

1976年,著名考古学家玛丽·D·利基(Mary. D. Leakey)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非洲坦桑尼亚北部、东非大裂谷东线,一个叫利特里(Laetoli)的地方发现了一组和现代人特征十分类似的脚印,这些脚印印在火山灰沉积岩上,据放射性测定,那火山灰沉积岩有三百四十至三百八十万年的历史。脚印为两串,平行紧挨着分布,延伸了约27米。从这些足迹可以明显的看出,其软组织解剖特征明显不同于猿类。重力从脚后跟传导,通过脚的足弓外侧、拇指球,最后传导到大脚拇指,大脚拇指是向前伸直的,而猩猩及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直立行走时,重力从脚后跟传导,但通过脚的外侧传导到脚中指,且大脚拇指向侧面伸出。

1817年,考古学家Henry R. Schoolcraft和Thomas H. Benton在美国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的一块石灰岩石板上,发现了两个人类的脚印,长约10.5英寸,脚趾较分散,脚掌平展,与长期习惯于不穿鞋走路的脚印相近。脚步强健有力,脚印自然,各种迹象均表明:其压痕是在岩石很软时踩上去的。据鉴定,这块石灰岩石板有两亿七千万年的历史 。

1880年,地质学家J.D 惠特尼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波山地下三百英尺的地方挖出的各种石器工具作鉴定,发现有类似现代的杵一样的工具。据测定,发现这些工具的地层年代是在五千五百万年前。

1887年考古学家 Florentino Ameghino在阿根廷的海滨、一个叫Monte Hermoso的地方,发现了三百五十万年前的燧石、雕刻的骨头化石及古代壁炉等,证明那时就有人类生活。

1999年5月27日《科学时报》第二版报道,西班牙古生物学家在该国北部布尔戈斯省阿塔普埃卡山区,发现了三十万年前的史前人类骨盆化石、股骨及一些石制工具。同日该报在第一版配发图文报道,在中国浙江考古发现的、七千年前的水稻种子,已被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标本馆保存。

1998年11月20日美国权威杂志《科学》报道了考古学家Tim Appenzeller、Daniel Clery等人在亚洲西部半岛安纳托利亚(Anatolia)发现一个九千多年前的城市遗迹。1998年5月该杂志还报道,在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的Mungo湖、Willandra湖附近发掘出135个两万六千年之前的人类骨骼、壁炉等史前古器物。在Mungo三号坑出土了一具完整的三万年前的男子骨架化石,手臂叠放在胸前,是按照葬礼仪式埋葬的,涂抹着赭石染料。

1965年,考古学家Bryan Patterson和W. W. Howells在肯尼亚的Kanapoi发现一件经鉴定为四百万年前的人类上臂肱骨化石。加州大学的Henry M. McHenry和Robert S. Corruccini教授称,此肱骨和现代人的肱骨几乎没有任何差别。1972年在肯尼亚的Turkana湖发现的大腿骨化石也和现代人类形态十分相似,其年代是在两百万年前。1913年德国科学家Hans Reck在坦桑尼亚Olduvai峡谷发现一具完整的现代人类骨骼,它处在约一百万年前的地层中。

1998年4月6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以“科学家对‘巫山人’遗址鉴定证实我国200万年前已出现古人类”为题报道: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北京图书馆徐自强教授率领考察组,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巫山人”遗址进行挖掘考察时,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经过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学者的鉴定,这些在与“巫山人”同一地层里发现的石器一样,都带有人工打击的痕迹,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这一结果,再次有力的证实了200万年前“巫山人”的存在。巫山人类化石首先是由黄万波于1985年在龙骨坡发现的。从1988年到1996年,美国Iowa大学、北京大学考古系、中科院地质所等五个单位先后运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氨基酸测定等三种方法对这些化石进行鉴定,显示其地质年代距今约为200万年。1995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石汉博士和黄万波合作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第6554期上发表了“亚洲的早期人类及其人工制品”一文,报道了他们的发现。由于当时只挖掘出两件石器,当时学术界对“巫山人”是古猿还是人存在争论,这次最新发现结束了这次争论。这一最新发现不仅把中国人的“进化”史向前推进到200万年前,动摇了现有人类进化理论,而且为在中国境内寻找更为古老(200万到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以及文化遗存,从而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科学依据。

1999年6月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以“我国发现迄今最早人类遗存”为题报道,中国古人类研究又获得重大突破。中国考古学家在对安徽繁昌人字洞进行发掘时,发现大量石制品和骨制品。经专家联合鉴定,确认这批石器是200万年至24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遗存,从而把人类在亚洲出现的历史又提前了至少三十万年。新闻配发的评论指出,人类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是考古专家和古人类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最早人类化石;随着大量化石的出现,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

以上事实表明,史前人类是存在的。不仅如此,考古学的证据还证明人类的史前文化是十分发达的,在史前建筑、天文、地理、物理、冶金、医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惊人的成就,有的甚至连现在的科技水平也达不到那种程度。

1.2史前建筑学

在建筑学方面,地球上有很多史前巨石建筑群,其特点是非常高大宏伟,用非常庞大的石块砌筑而成,而且拼接的非常完美。而这些巨石要用现代化的机器才能搬运,有的甚至连现代化的工具都无能为力。这些建筑中往往都运用了十分精确的天文知识。建筑物的三维尺度、角度和某些天体精密对应,蕴涵着很深的内涵。

比如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平均每块重达2.5吨,最大的达250吨。其几何尺寸十分精确,其四个面正对着东南西北,其高度乘以109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乘以43200倍恰好等于北极极点到赤道平面的距离,其周长乘以43200倍恰好等于地球赤道的周长。其选址恰好在地球子午线上,金字塔内的小孔正对着天狼星。另外,法国化学家约瑟夫·大卫杜维斯从化学和显微角度研究,认为金字塔的石头很可能是人工浇筑出来的。

基沙高原的狮身人面像,正对着东方,经最新天文分析和地质分析,其建筑年代可能要比考古学家早先的估计要久远的多。美国地质学会修齐教授说,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受到的侵蚀似乎不是风沙造成的,风沙造成的侵蚀应该为水平、锐利的,而狮身人面像的侵蚀边缘比较圆钝,呈蜿蜒弯曲向下的波浪状,有的侵蚀痕迹很深,最深达2米。另外上部侵蚀的比较厉害,下部侵蚀程度没这么高。这是典型的雨水侵蚀痕迹。而狮身人面像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000多年,其余时间被掩埋在沙石之中。如果真是建于埃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风沙侵蚀的话,那么同时代的其它石灰岩建筑,也应该受到同样程度的侵蚀,然而古王朝时代的建筑中没有一个有狮身人面像受侵蚀的程度严重。而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基沙高原上一直没有足够造成狮身人面像侵蚀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释这些痕迹是很久远以前、基沙高原上雨水多、温度高时的时代残留下来的。另外根据天文学计算,公元前11000年至公元前8810年左右,地球上每年春分时太阳正好以狮子座为背景升上东方的天空,此时狮身人面像正好对着狮子座。根据以上分析,考古学家推测狮身人面像很可能建于一万多年前。

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与秘鲁交界处的蒂亚瓦纳科(Tiahuanaco)文化遗址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距离的的喀喀湖(Titicaca)不远,是由重达几十吨甚至数百吨的巨石严密砌成。考古学家还在巨石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小金属钉,其作用是固定石头。据推测,这些金属钉是把金属熔化后再倒入凿出来石头模子中制成的。可能最引人注目还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它矗立在长30英尺、宽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的。在蒂亚瓦纳科古城的太阳门上雕刻有1万2千年前灭绝的古生物“居维象亚科”(跟现在的大象类似)和同期灭绝的剑齿兽。太阳门上还雕刻有既繁复又精确的天文历法。在蒂亚瓦纳科遗址挖掘出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贝壳、飞鱼化石,显示它过去曾是一个港口,拥有完善的船坞和码头,其中有一座庞大的码头可供数百艘船舶同时装卸货物使用。而建造这座码头所用的石块每块大致在100至150吨之间,最大的达440吨。根据毕生研究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玻利维亚学者Posnansky教授用天文黄赤交角推算,该古城可能建于1万7千年前。

在南美州安第斯山区印加国首都库兹科北郊有一古老的萨克塞华曼城堡,由重量超过100多吨的巨石堆砌、精致雕凿而成,其中有一块巨石高达28英尺,估计重达360吨(相当于500辆家用轿车)。

位于古巴比伦遗址,建于5000年前的巴比通天塔,长宽各91米,用巨石砌成,共七层,高达上百米。在英国西南索·尔兹巴尼平原,竖立着高大的巨石围栏,一般认为已有4000年的历史,其中巧妙的隐含了很多天文知识。这样的巨石建筑世界上还有很多。

1.3史前天文学

在天文学方面,古代玛雅人不知道望远镜,却知道天体的精确运行周期,并和现代极为相近。比如,太阳年(即一般意义上的一年)现代的精确测量值为365.2422天,而古代玛雅人却知道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420,比准确数字只少0.0002天;同样玛雅人概念中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88,而现代的测量值为29.528395。玛雅人对金星会合周期的计算能精确到每6000年只差一天。在危地马拉Quiriga出土的一块石碑,标明了4亿多年前某一天的日月位置,其计算过程清楚。在非洲有一个叫“多汞”(Dogon)的部落,在他们的思想概念中,对天狼星具有十分详细的了解。而天狼星是如此的难以观察,以至于现代人直到1970年才获得它的第一张照片。在多汞人的传说中天狼星是双星系,而现在天文学家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发现,天狼星果然有两颗伴星。多汞人还早就知道土星有环,木星有4个主要的卫星。

1.4史前地理学

在地理学方面,土耳其人哈基·亚哈马德早在公元1559年所绘的地图上就标明了南北美洲的海岸线,但是旅行家和地图绘制者发现美洲却是整整两个半世纪以后的事。另外在距今3500年的西藏古文书也有关于美洲的记载。土耳其人奥伦奇·费那乌斯在公元1532年绘制的南极地图海岸线与现代南极地图极为相似,另外他还精确的绘出了南极在8000年前冰封前的大陆形状。而现代人知道南极冰封下的地形是公元1958年科学家通过穿透冰层的勘测才知道的。上面所有这些16世纪的地图都是他们依据更为古老的地图临摹下来的。

1.5史前物理学

在物理学方面,在非洲加蓬共和国的奥克洛(Oklo)铀矿区,发现了一个大型的核反应堆。1972年6月,进口奥克洛铀矿的一家法国铀提炼厂惊奇的发现,运来的铀矿石中铀的含量不足0.3%,而其它任何铀矿中的铀含量都在0.72%左右。后来很多科学家去考察,最后确认是一个20亿年前的古老核反应堆,运转时间达50万年之久。1975年6月23-27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加蓬的利布维里专门召开了奥克洛现象专题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来自19个国家、2个国际组织的74位代表的40余篇论文。

1.6史前冶炼技术

冶炼技术方面,在南非的克莱克山坡,矿工们发现了几百个金属球,而这些球所处的地层据考证大约有28亿年的历史。环绕铁球的凹槽十分精致,制铁技术专家认为很难解释成是自然过程形成的。1968年,考古学家Y.Druet和H.Salfati在法国的一个叫Saint-Jean de Livet的地方,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根金属管。1871年考古学家William E. Dubois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Lawn Ridge旁钻井时,在距地表114英尺深处发现了一枚类似于钱币的东西,据伊利诺斯州地质勘探局(Illinois State Geological Survey)鉴定,其所处地层属于更新世(20-40万年前)。1852年6月5日《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以“过去时代的遗物”(A Relic of a Bygone Age)为题报道,在马萨诸塞州Dorchester地区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层中发现了金属花瓶,是一种呈锌白色的合金,经测定,含有大量的银成份。1966年夏,美国地质勘探学家维吉尼亚·麦金泰尔博士在墨西哥鉴定了一批在麦阿科勒克出土的铁矛。起先估计这些铁矛的历史不到两万年。但测试结果表明是25万年。竖立在印度新德里(New Delhi)一座寺院里的、一根估计至少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代铁柱,至今没有任何生锈现象,磷、硫、风雨侵蚀对它都不起任何作用。

1.7史前医学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含有《素问》、《灵柩》等共18卷162篇,论述丰富,除医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物候、气象、历法等。内容大致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论治、运气、药性理论等。经络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其客观存在 ,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腴穴探测仪,耳穴探测仪等仪器,来探测穴位。尽管很多穴位十分隐蔽,即使现代的仪器都很难探测准确,古人已经发现并熟练的利用它们来为病人治病。中国的针灸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针”,被誉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一根银针可以从人的头顶插下来,从下颚处穿出,不流血,不疼,而且还可以针对病症多穴位进针。古人是如何知道经络、穴位及针灸术的呢?

1.8史前艺术

在艺术方面,秘鲁纳斯卡荒原上雕刻有神秘的巨型图案,最大的一个图案长度达5公里。这些图案栩栩如生,只有在空中俯瞰才能清晰的看出它的全貌。图案沟纹的深度宽度是根据旭日斜射率精密计算过的,使图案恰好在晨曦中跃然地面。1997年5月17日《中国科学报》发表《我国发现亿万年前的太古石画》一文,报道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宝山的一个采石场发现栩栩如生的石画,据地矿部国家专业试验室鉴定,这些石画距今已有4亿5000万年。该文配发了一幅名为“早春”的石画照片,评论指出:“每一幅都是无可仿制的绝世珍品”。考古学家Eric Wendt用C14测定非洲纳米比亚南部阿波罗11号洞出土的一小片石刻艺术,确定其年代大约是2万7千年前,与欧洲的古代巨石艺术(the Supper Palaeolithic Art)大致是同时代的。1998年11月20日美国《Science》杂志报道了考古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大量史前雕刻、壁画艺术,如在法国 Grotte Chauvet 发现的3万2千年前的壁画,刻有怀孕的妇女、各种动物,如狮子、熊、犀牛等;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家 Alexander Marshack,在对德国 Vogelherd 出土的3万年前的象牙雕刻的动物研究后,认为这些动物雕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工艺水平;在匈牙利的Tata出土了一块5万到10万年前、用猛犸象的牙抛光制成的墙壁装饰板;在中东戈兰高 地(Golan Heights)发现一块25万年前、被称为 Berekhat Ram 的史前古器物上,刻有一配戴精致头饰的妇女头像。

类似以上的考古学证据还可以开出很长很长的单子。传统观点认为现代人类出现文明最多也不过几千年历史,几千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那么以上这些古老民族是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极不一致的知识呢?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怎么会有人类文明的遗迹呢?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几十万年前、几十亿年前的猴子怎么可能具有如此发达的科学知识与人类文明?这些都启发我们该从新思考有关人类文明历史的学说了。

1.9 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质疑

史前文明的科学证据向达尔文的人类进化学说及生物进化学说发起了有力的挑战。

首先,达尔文进化论是一套渐进式(Gradualism)的理论。然而,这一渐进的理论却有相当多的“失落的环节”。达尔文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必须通过极度微小、并对生物有利的遗传改变长期不断积累才能发挥作用。他给赖尔(Charles Lyell)的信中说:“如果我的自然选择论必须借助……突然进化的过程才能说得通的话,我将弃之如粪土。如果在任何一个步骤中,需要加上神奇的进步,那自然选择论就不值分文了。”主张进化论的人说,每次遗传改变必须是极其微小甚至是不能觉察的改变,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动植物才能渐渐进化出新物种来。高等动物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生物界全体的关系好比是一棵大树,同出一源,低等的生物好比树根,高等的种类好比树枝,如此这般,进化是连续不断的,渐渐改进的。这是生物学上有名的“进化树”。

如果真是这样,从一种简单低等生物进化到另一种复杂较高等生物,中间必须经过无数代具有微小差异的不同形态的生物。但是迄今为止,考古学界并没有这样的发现。任何种类的生物都是各从其类,找不到任何中间生物。进化论说动物演化过程是这样的:原始的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壳生物、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猿、人类。但考古学界从来就没有发现介于两类之间的生物,那么从一类进化到高的另一类,是如何慢慢进化的?如何解释这些“失落的环节”?

例如:如果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从类人猿到今天人类的各个阶段历史时期,都应该有其特征的证据——包括各阶段的化石和相应的文化遗址、工具等。可是类人猿时代的化石找到了,人类的化石找到了,而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中间阶段的化石却没有发现。如果没有这些证据,那么所谓人从类人猿进化来的假说只能成为“空中楼阁”。1892年“嘉伯人”的例子曾经轰动一时。考古学家杜波瓦在嘉伯发现了一块很象猿的头盖骨的骨片,在40英尺以外又发现了一块大腿骨。他说,显然这是属于同一个生物的。这个生物象人一样直立行走,又具有猿一样的头骨,这一定就是那个过渡环节。但后来证实这是分别属于一百万年前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猿和一个嘉伯人。由唐纳德.乔汉森在东非大裂谷发现的 “露西”,曾被认为是早已消失的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现在科学家已经鉴定其为一种绝种的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跟人没有关系。

又如,在长达38亿年的化石记录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Life’s Explosion)或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brian Life’s Big Bang)(指绝大多数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就象“爆炸”一样突然出现)。199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纽惟恭的报道《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果瞩目》,文中指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动摇传统的进化论。199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又发表《向进化论挑战的澄江化石》一文,作者丁邦杰指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论点是:生物种是逐渐变异的,但是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

“中国澄江化石群”的考古发现引起世界媒体的强烈关注,震惊考古界和生物界,澄江化石群属于早寒武世化石(前5.5亿年)。此外,在加拿大布尔吉斯发现的寒武世页岩(前5.3亿年),其中也有生命“爆发”的大量地质资料。可见,在寒武纪(约前5.7亿·前5亿年),几乎所有的已知动物门类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纪之前,不仅多细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迄今所发现的新元古代的各种化石中,尚无一种可以确认为已知动物门的祖先。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动物门类是在寒武纪突然出现的,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寒武纪出现多细胞动物必然在其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早期演化过程,然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任何一个中间演变过程的证据 。化石记录是否可能不完全呢?但事实上化石记录是随机的,为什么单单就漏掉了中间环节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教授詹腓力(Phillip Johnson),当他读到进化论的文献时,马上发现里面充满了逻辑上有问题的雄辩与遁辞。所以他以法官的身份,多次质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进化论’是真实的?确凿的证据何在?”他在自己写的一书《审判达尔文》(Darwin on Trial)中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迹象……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

其次,进化论的基因突变理论也是缺少科学根据的。从进化论的分子基础看,进化论认为,生物的基因基本上很固定,但偶然间会产生突变,会产生与上一代略异的个体,并且此种特性又可以传给下一代,因此代代相传,差异性就愈来愈大,因此突变就是进化论的证据。然而,据统计结果所知,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突变都是不正常的、有害的、有缺陷的,甚至是致命的,并不是有益的、合适的、积极性的变化。而且突变后的个体常常在自然环境中活不久,所以生物的突变只是少数,不是多数,突变是退化而不是进化。生物会有突变,但也只是在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改变,其基本构造仍无改变。例如蛇可以因突变而成为全身雪白的蛇,果蝇可以因突变而成为大型果蝇,乌龟可以因突变而变成花壳龟……然而不管如何突变,这些生物仍然是原来自己那一种属,不会变成高一等的其它种属生物。

中国有学者从基因发生突变的机率出发,计算出了产生新物种的概率,给出了基因突变产生新物种的概率公式:

P=(M·C·L·B·S)N

M为一个物种的某个体发生了突变的机几率(只有1/1000);C为突变基因与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层次的产物上可以兼容的概率(宽松估计1/100);L表示在生存竞争中该个体能够存活,且有繁殖的机会(1/10);B表示该突变恰好有纵向进化的意义,即是有益的进化(事实上绝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姑且估计为1/1000);S表示突变基因在种群中能够稳定下来并扩大的概率(1/100);N表示新物种出现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基因的个数,假设要10个(N=10,事实上新物种比旧物种基因差异的个数远大于10个),这样进化一个新物种的概率为:

P=(1/1000·1/100·1/10·1/1000·1/100)10 = 10-110

假定该种群每年繁殖1000代,以每代种群个体总数为1010估计,相应的进化一个新物种所需要的时间要1097年,而目前科学家认为宇宙的年龄只有200亿年(2x1010年),可见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物种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代,许多学派又提出、发展了一种新的进化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认为,生物体是由专司生殖功能的种质(Germ Plasm)和专司其它功能的体质组成。种质具有连续性、独立性,不受体质与环境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对象便是种质。种质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唯一机理,反对达尔文进化论中把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拉马克观点作为生物进化的辅助因素,认为进化是一个没有指导、没有计划、没有目地、非人格化、不可预测、完全自然的过程。此理论的种质说与体细胞内也有遗传物质的事实不符。该理论支持者仍然拿不出确凿的中间进化过程的证据,面对大量挑战进化论的考古事实,他们还是凭信心坚持“渐进”的进化论学说。

截止目前,国际上许多勇敢的科学家已经开始正视达尔文进化论遇到的严重挑战。至少认识到达尔文进化论只是很多关于生命起源学说中的一种,并非绝对真理。新西兰分子生物学家迈克·但顿(Michael Denton )在《进化:危怠的理论》一书中最后一段的结论中指出:“尽管进化论有崇高的地位,多少人花了多少心思力量,将生命的活力局限在达尔文主义的思想之中,但真理告诉我们: 大自然并不受牢笼。直到如今,我们对新生物的出现仍然无知;那‘谜中之谜’——地球上生命之始——仍然象达尔文在猎狗号上扬帆的时候一样神奇。”

综上所述,达尔文等的进化论漏洞百出、遭到众多质疑,而人类文明的周期论是有大量科学事实依据的。

《转法轮》第一讲“气功是史前文化”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地球的运动,在这浩瀚的宇宙当中,在银河系运转当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很可能就碰到哪个星球上,或发生了其它问题,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遗留下原来的一点史前文明,进入了下一个时期,过着原始生活。人类繁衍的多了,最后又出现了文明。”

在漫长的宇宙历史中,地球遇到洪水、海啸、地震、火山爆发、冰川、外来天体的撞击都是有可能的。太阳系内有大约14亿颗彗星,还有闯入太阳系的小行星。虽然其中相当一部份会被质量较大的木星捕获后绕木星轨道运行。但是谁能保证所有这些天体都不会撞击地球呢?特别是当太阳系各行星处于十字形排列时,对于那些位于拉格朗日不稳定点上的彗星。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只要外撞击体的直径处于0.6千米·5.0千米之间,就有可能使全球陷于“撞击冬天”的困境,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黑暗而寒冷的冬天将笼罩全球,导致颗粒无收,生态系统破坏,全球性的饥荒,直接撞击造成的生物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出现,植物的中毒,人类将处于世界末日的边缘。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天文学家休梅克估计,在目前的近空间,直径为10米左右的小行星和慧核约有20万颗,这些小天体平均每1000年与地球撞击一次;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的小行星和慧核数目高达2000颗,平均每10万年和地球撞击一次 。1994年7月17日-21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撞击的总能量相当于地球上现有核武器当量总和的许多倍。象这样的彗星是否有可能偏离轨道撞向地球呢?

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地质学家弗兰克·凯特在98年11月18日的《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他已经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奇克苏卢布陨坑中,找到了一块埋在白垩纪结束、第三纪开始时(第三纪与恐龙灭绝的时间大体一致)的地层中的陨星碎片化石,此化石中含有外星物质铬,被认为是6500万年前陨星撞击地球的证据。据科学家们计算,当时一颗陨星坠落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巨大的碰撞把陨星向西抛出去5400英里,落在太平洋中部的洋底,由此碰撞导致恐龙的灭绝。

除了地球被撞击导致大灾变外,还可能有其它大灾变的原因。比如,地壳板块的大变动。九十年代初,澳大利亚的一些科学家在离南极二百英里的地方发现了山毛榉。他们测定有两百到三百万年历史。按现在地质学的假设,把南极这块大陆移动到能长山毛榉的地方要五, 六千万年,而发现的这个证据只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所以唯一的解释是:可能由于地壳大变动,南极大陆在不到两百万年的时间里移动到了温带。

1977年西伯利亚,一个前苏联工人在开着推土机作业时,发现了一个形状如大象的生物遗骸。后经专家确认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猛犸象。随后在整个北半球的无人区,西伯利亚北部,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哺乳动物的冰冻遗骸,主要是猛犸象,也有犀牛和其它种类的生物。有的保存得很完整,有的被扯碎和树枝绞在一起。检验它们的胃里食物,发现还有没来得及消化的毛莨草、风信子、金凤花、菖蒲等,这些植物在今天的西伯利亚北部是不可能生长的,它们是气候更温和地区的草原植物,但为什么会出现在离北极很近的地方呢?此外,在阿拉斯加也发现了无数大型动物的冰冻遗骸,和这些遗骸在一起的还有石造手工艺品,证明人类曾经和这些动物在一起生活过。对这一神秘现象的唯一解释就是整个地壳曾发生过大的位移。它们所在的土地被突然推到一个冷得多的气候条件下。

大洪水也可能是大灾变的原因。在世界各国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在美洲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几乎没有一个种族没有不以大灾变为主题的神话。据新华社1986年4月9日电,土耳其官方通讯社再次宣布在达阿禄山(海拔5200米的死火山)山顶,发现了类似“诺亚方舟”的东西,并从空中拍摄了照片,舟头部呈洋葱状,船身长度与《圣经》中记载的吻合。人类的上一次文明是不是因为大洪水而灭绝的呢?这个问题值得去思索。

(二)

2. 多层面时空理论

在《转法轮》第二讲“关于天目的问题”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现代的科学研究这个东西,还是差的很远,和整个宇宙中存在着高级智慧星球那些生命比起来,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是相当低的。就在同时同地存在着另外的空间我们都突破不了……。大家知道,物质在微粒下有分子、原子、质子,最后往下追查下去,如果每一层你能够看到这一层的面,而不是一个点,看到分子一层的面、原子一层的面、质子一层的面,原子核一层的面,你就看到了不同空间中存在的形式。任何物体包括人身体都是和宇宙空间的空间层次同时存在、相通的。我们现代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微粒,只研究一个微粒,把它剖析、分裂,原子核分裂之后再研究它裂变之后的成份。如果有这样的仪器能够展开,看它这一个层次中,所有的原子成份或者是分子成份在这一层中整个的体现,要能够看到这个景象,你就突破了这个空间,看到另外空间存在的真相了。人的身体和外面的空间是对应的,它都存在着这样的存在形式。”

对于《转法轮》中关于时空的论述,现代科学界开始逐渐有了相似的认识。

纵观人类时空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牛顿由经典物理学的成果出发,把宇宙看成是机械的,看成是一个以固定规律运转的精密的机器,比如地球围着太阳旋转,星系如同一个巨大钟表的很多齿轮。这就是机械的时空观,是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框架体系,把时间与空间完全割裂开来。

第二阶段,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摒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的概念,将空时结合起来建立了相对论时空观。对于任何一个惯性系,时间是用相对于这个惯性系静止的、同样构造的钟来度量的。广义相对论时空观还取消了惯性系的概念,以弯曲的空间概念把物质、运动、时空联系在一起,否认了时间、空间割裂的思想。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描述静态的、孤立的、均匀分布的时空,没有建立高维动态空时流形的物理概念,没有分析时空结构的演变。而且新的观测事实,如水星进动、X射线爆发源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起了挑战。

第三阶段,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我们存在的时空世界事实上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只存在着我们人类用肉眼可以感知到的空间。在这基础上,人们发展了现代时空理论。

2.1 现代时空论及量子物理时空观

现代时空论的观点是: 宇宙是由各种不同维度的空时结构组成。高维空时流形的实质是复能量流,即空间的实质是能量流。比如超弦理论认为:真实的时空是高维的,可能是10维,也可能是26维等。若以10维的为例,量子力学认为一切粒子均有波动性,其波长为l=h / p, 其中p为动量,h为普朗克常数。若粒子的波长比空间尺度l大许多,则这一维必将被紧致。根据卡鲁查克莱因理论,要在紧致后的4维时空中获得正确的引力常数G,则其余6维的尺度l都要在普朗克线度lp之内(lp= h / (mp·c),其中分母表示动量)。由此可见,要探测余下的这6维时空,则发射的粒子应具有大于(mp·c) 的动量,这样使得l < lp,即余下的这6维时空才能不被紧致。而这么大的动量所需要的高能量在现代实验室内是可望不可及的。人体特异功能者能够发放外气,经探测高功能的气功师的外气中有许多高能粒子,包括a、b、g粒子及热中子等。那么,人体特异功能者发放的高能量粒子,如果能量足够大,就可能探测到另外的6维时空。最新的超弦理论研究还指出,宇宙相当于全息成像的产物。例如马尔达塞纳的模型认为4维的场可以认为是5维场的全息投影,就象激光全息摄影中三维物体被投射到二维的平面上一样。在全息的宇宙里,某一体积内所有事物的信息会以某种方式显示在表面。   另外近十余年来,随着量子物理学和广义相对论的交汇,特别是规范场理论中对称破缺相变的最新进展,现代宇宙学提出了许多宇宙形成假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暴胀宇宙论和宇宙弦理论就是这些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例如,根据1983年A. Linde提出的混沌暴胀宇宙模型,极早期宇宙中存在着若干个空间畴,每一个空间畴将作指数膨胀,形成大小超过可观测宇宙的微宇宙泡。每一个微宇宙泡可以演化为一个对应的宇宙,而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只是由其中一个微宇宙泡暴胀演化而来的。   这些宇宙是连通的。根据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虫洞” (Wormholes) 理论,虫洞能扭曲空间,是宇宙的隧道,可以令原来相隔亿万公里的地方变成近在咫尺。也就是说不同的子宇宙空间可通过虫洞联结,但“虫洞”的引力极其大,以至于可以毁灭所有进入它的物质。   2.2 多层面时空理论

如前所述,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了多个时空的存在,并提出了以上各种理论,但是这些理论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无法解释0·10-43秒之间宇宙是什么状态?为什么极早期宇宙中粒子和反粒子数目不对称?为什么宇宙中光子数和粒子数之比为10-9数量级?1964年发现的所谓的“大爆炸火球”,在1992年后的观测中有温度的波动,即其密度是在密与疏之间波动,这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推论不相符。

又例如,1997年1月9日,权威科学杂志《Nature》上的一篇关于星系分布的文章指出,超级星云是按规则晶格排列的, 每个长方形的格子边长三亿六千万光年。据Estonia的Tartu观测中心的J. Einasto博士报道,超级星云的整个分布就象一个三维的棋盘。1990年2月,英国Durham 大学天文学家T.J. Broadhurst 和一个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在范围不大的一块天空区域向纵深观察,观测范围至60亿光年。他们使用一种笔心式(Pencil Beam)扫描仪器确定,星云间是以3亿光年间隔的密度按周期分布的。天文学家已经知道星系会组成片状或丝状的星云,围绕着没有星系的空间运转,但周期性的结构却是非常出乎意料的。所有这些观测结果向我们原先对宇宙的认识提出了挑战。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星云应该是随机的分布在整个宇宙中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rc Davis博士说,如果星系的分布真的是周期性的,那么完全可以说,我们对宇宙的早期情况实际上一无所知。

超弦理论也存在困难,比如弦论提出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的标准模型能把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统一起来,但很难将引力也统一进去。再有,是不是宇宙间就只存在这四种基本作用力?宇宙间的g射线超能爆发就不能简单归结为这四种力的作用。超弦理论对此也无法解释。另外,弦论中维数的概念本身没有解释宇宙演化的物理本质,它的结论是不可检验的(物理学家必须建造一个周长为1000光年的粒子加速器,而整个太阳系的周长才一光天)。超弦理论在物理学领域把数学工具用到了极致,被称为“数学之舞”,把宇宙的演化变成了纯“数学游戏”,甚至失去了物理意义,成了“美学”的作品。

总之,现在人类对于宇宙、时空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转法轮(卷二)》中明确指出:“……宇宙最根本上就是能量构成的”( “在大屿山讲法”),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启示我们应该从能量本质的角度去分析宇宙的不同层次空间。事实上,现代时空论也已经认识到空间的实质是能量流。另外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别表现出波动性和粒子性,此即“波粒二象性”。然而在亚原子层面,波粒的分界消失,物质不能只被作为其中的一种来解释,它们既是波又是粒子。波是一种能量,它不表现为我们可见的粒子状态,但是不能说它不是物质。此时物质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能量也是物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E=mc2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是能量的一种表征形式,所以物质即能量。物质与能量是统一的,“波粒二象性”就是这种统一性的证明。既然能量是物质的本质,那么也就是宇宙的本质。宇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能量构成的。

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各种介子、超子、共振态粒子、一层一层一直到中微子等组成的。宇宙不同层次中各种物质状态维持依靠的是能量,粒子越微观,能量越大,宇宙的演化就是能量在同一层次间、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转移和转化。不同层次能量包括:庞大天体(宇宙岛、银河系、恒星系)的运动动能、我们周围物体的机械能、生物能、分子间的作用能(如热能、化学能)、原子间的作用能(如核能)、被夸克禁闭的空间的能量、中微子放射能(可轻松穿透1000光年的钢板),还有更微观的及更宏观的未被认识的能量状态等。晶体和生物分子之间对应几电子伏特;一般无机和有机分子对应几千电子伏特;原子核对应几百万电子伏特;质子、中子对应几十亿电子伏特;夸克、中微子对应更强大的能量级别,是现有科技水平无法探知的。

现代科学只能研究微观粒子的点状存在,不能看到微观粒子存在的整个面,是因为研究越微观的粒子要求越高的能量去探测。目前在实验室中的最高能量可以探测到中微子,虽然中微子离物质的本源相差还很远很远,但再往微观下去就无能为力了。而在微观上,物质内部不同粒子的不同整体层面、不同能量级别就构成了相应的不同空间。

现代物理学已经认识到普朗克常数h标志着宏观物理规律和微观物理规律的界限,是体现空间层次性的一个例证。任何物体都是存在于许许多多个同时同地存在的空间中。任何空间都有各自的时空结构和生命的特定存在形式,我们人感觉、接触到的基本上是分子构成的宏观物体,我们所在的是位于分子和星球之间的空间。事实上,现代科学还认识到,电子到原子核之间也是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现代弦理论的T对偶性,把一根弦绕着一个紧致维形成环圈时所出现的两类粒子(即振动粒子和环绕粒子),联系了起来。T对偶性理论认为,半径为R的圆的环绕粒子与半径为1/R的振动粒子是相同的,反之亦然。这样,如果宇宙缩小到小于普朗克长度(10-35米),宇宙将转变为一个对偶的宇宙,随着原先宇宙的缩小而不断增大。因此在这样极小的尺度上,宇宙看起来仍然象大尺度一样。

事物在各层空间是普遍联系的。一个空间里的变化会引起所有其它空间都跟着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可被人观测的空间只是这个宇宙中最表层的空间,发生在这个世界中的事件可能只是现象、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是无数宇宙空间投射到我们这个空间来的投影,而它的根源、本质却很可能深深的隐藏在微观的各个层次的空间中。

从能量角度理解时空,可以认为时间是能量所处状态稳定性的表征,是事物的内在属性。能级越高的能量体系越稳定,因为破坏它需要比这能级更高的能量。比如说,要改变分子体系的组成状态,只要克服分子间的结合力,所需要的能量不高,所以象筷子、粉笔就很容易折断。要改变分子内部结构,使原子从新组合,那么就需要化学反应,一般要用热量等较高的能量才能触发。这种化学变化释放的能量也是比较大的。那么再往微观下去,要改变原子内部结构,那就是核反应。大家知道,它需要很高能量的高能粒子撞击才能使之发生,而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现在研究还发现,越微观的粒子越稳定,越不易被破坏。这是因为越微观粒子能量越大,要改变其粒子结构,所需要的能量也越大。粒子越稳定,也就是说能量体系生存时间越长。比如,一般人的生命以百年计,原子的稳定状态以亿年计,质子的稳定状态以1028年(如果将1028个米粒排列起来,可排出四万个银河系)以上计,而某些微生物的生命只有10-9秒。空间是能量的场范围的表征。能级越高,能量场的范围越大,能量越稳定;不同的能级,对应着不同的时空。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能量。

在《转法轮》第一讲“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法”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法,每一层次的法都不是宇宙中绝对的真理,但是这一层次中的法在这一层次中是有指导作用的。”

不同层次时空的能量稳定状态、能量层次、能量场范围存在差异,所以不同时空有不同的时空结构,宇宙特性在各层次时空的体现不同,就有不同的演化规律。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即不能同时的对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进行绝对精确的测量)事实上就反映出宏观时空概念及规律已经不再适用于微观世界。试想,生物分子的能级只有几电子伏特,而到质子和中子则对应几十亿电子伏特,这样大的能级差异,必然暴露出宏观理论的局限性,必须要有适合高能量层次的新概念、新理论才行,否则就会遇到“螳臂挡车”的尴尬。又如“宇宙遗失90%质量”这一问题,很可能就是把时间的概念不适当的用来描述不同层次的能量稳定状态,对能量的作用层次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显然宇宙中不只存在现有的能量形式。“g射线超能爆发”之所以现有的物理规律难以适用,就是因为现有的规律是基于分子到星球之间这个空间层次得到的,而对于更高能量层次时空的现象就难以解释了。

不同层面的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普通人的肉眼看不到它,但是看不到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19世纪初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一颗名为谷神星的小行星。但是,当这颗行星一接近太阳,就消失了。人们就随意说他的发现是虚假的,为了骗取荣誉。德国数学家卡尔·高斯听到这个消息后,根据皮亚齐的发现,用自己的计算结果,证实了谷神星所在位置。天文学家用望远镜朝卡尔·高斯所指方向看去,果然发现了这颗小行星。显然,如果当时没有卡尔·高斯的计算结果,人们就不会承认谷神星的存在。然而,不管你有没有计算结果,能不能看到它,承认不承认它,它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都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成员,只不过你没有看见。

事实上,人体是一个由复杂的电神经和化学神经网络组成的开放的巨系统,不但是传播站还是敏感的天线接收系统,处在各种各样的能量信号中。一般人能觉察到的电磁波谱范围不到已知波长光谱的2%,在光的已知的60个层次中,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宇宙射线等都是人类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只有一个层次可以感知,即可见光。也就是说,每天充斥在人们周围的98%的事物都是觉察不到的。例如,有的天体发出的不是可见光,是紫外线,而普通的光学望远镜只能看到可见光,所以就看不见他们的存在。科学家们制造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观测紫外线,人们通过它拍摄了大量的天体照片,通过电脑转换成不同颜色的可见光,再转换成照片给人来看,结果发现很多天体的形态非常规则,都是原来用光学望远镜看不到的。但是看不到,就能说它不存在吗?

事实上,人类的视觉就是对物体的一种量度,通过视觉知道物体的大小、颜色、存在形式等。而度量量程的实质就是被度量者的能量反映到度量者后,度量者所能感应到、接收到的能量范围。因此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度量者和被度量者之间的能量对应关系。在高能量层次中可以观察到低能量层次,而反之则不能。肉眼是用分子构成的,视觉就依赖于肉眼对被观察物体所反射或辐射出来的能量的吸收范围。因为肉眼分子的能量有限,所以人类只能看到肉眼分子能量对应的能量粒子体系构成的物体。实际上要观察微观的粒子(如原子核,它的直径为1.2×10-15·1.7×10-15米,是可见光波长的千万分之一),就要用波长也是这一范围的光波来照射它,并使其反射到我们的肉眼中。而波长与原子核直径相当的“光”连构成视网膜的分子本身都能穿透,好比是“竹篮打水”,所以肉眼根本无法看见。这就好比照相机中感光的胶片不能记录比胶片晶粒(硝酸银晶体)更小的细节是同一个道理。

综上所述,宇宙、时空的本质归结于能量,粒子的层次性、能量的层次性差异对应于不同的时空,不同层次时空都有各自的不同的时空结构、演化规律。

2.3探索其它时空

既然普通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另外空间,那么特异功能者又是如何观察到另外的空间呢?气功研究中认为是用天目看的。天目是存在的。现代医学发现,在大脑内部对应于天目部位,存在着松果腺,也叫松果体。它位于中脑左右上丘构成的凹沟内。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在人7-10岁时,松果体开始逐渐退化并最终钙化。松果体的功能受到光线和交感神经的调节。对于某些爬行动物及昆虫,其松果体就是光的感受器,而对哺乳动物,其松果体虽然不再起光感受器的作用,但其功能仍与环境光线有关。

医学家们对松果体做组织切片并做组织显微分析,发现松果体内有退化了的视网膜和感光细胞,认为这就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不同的是它没有与另外两只眼睛一起在胚胎期移到体外。德国马岗查大学三位神经学教授发现动物体内的松果体会对电磁场作出强烈的反应,表明松果体内存在着对电磁波有接收能力的磁敏细胞。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动物学家阿·罗宾·贝克教授发现人的头颅中心、颅骨下4厘米处(靠近松果体的位置)有一个生物磁场。

我们可以推断:一般人的天目组成颗粒可能比较粗大,不能看到波长比可见光波长更小的“光”,而经过修炼获得特异功能的人天目颗粒可能十分细微,这样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光”,即可以看到相应的微观层面的空间。天目层次越高,颗粒越微观,越能看到更微观的层面空间。如果用超弦理论来解释,特异功能者天目 的组成颗粒若十分微观,则其相应的能级极高,就有可能发放能量足够高的粒子,使得另外时空的线度小于普朗克线度。现在的实证科学可能是不完善的,它只能探测到我们这个单层面的时空;而另外时空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很高的气功修炼者和特异功能者就可能切切实实的感知到另外的时空。我们推测:在另外的时空有各自不同的时间场和空间场形式,而且可能在不同空间其速度的极限也是不同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解释很多不明现象。比如说飞碟运动时没有加速过程,在高速运行中可以直角拐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即可以超光速飞行。用多层时空理论解释:它在另外的时空里走,不受人类这个空间的时间场的制约,另外空间的光速可能比我们这个时空光速要高。由于时空的差异,在我们空间很远的地方,在另外空间可能是很近的。又比如美国东南海域百慕达三角海区,因频繁发生飞机、船只失踪事件而闻名于世。1970年一架美国飞机飞越百慕达上空时突然从雷达荧光屏上消失了10分钟,与地面失去联系。飞机着陆后发现飞机上的时钟及所有乘客的钟表都慢了10分钟。日本野岛琦海域被称为亚洲的“百慕达三角”。逾百艘轮船,包括很多万吨巨轮神秘失踪,许多前往救援的船只却没有发现失踪轮船飞机的任何蛛丝马迹。这些现象用多层时空理论都不难解释:这是可能人或物体进入了另外时空,或者进入另外时空后又出来回到人类这物质空间来的结果。在另外的时空,时间场与人类这个时空的时间场不一样。它的时间相对人类这个空间可能过得很慢,在这个空间里的几十年在那个时间场中可能只是几秒。

总之,《转法轮》提出的多层面时空理论是有其科学事实依据的。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时空概念去理解、研究另外时空的现象。

(三)

3. 修炼与人体科学

《转法轮》中介绍了人体修炼中的问题、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等。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修炼是超常的科学。而现在有些人本身缺乏科学的态度,却指责它是伪科学,甚至给它扣上了迷信的大帽子。

3.1 六种公认的特异功能

国外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早。成立于1882年英国伦敦的Society of Psychical Research是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的最早的学术团体。目前公认的人体特异功能有:特异致动(Psycho-Kinesis)、人体非眼图像识别、遥视、透视、预测、心灵传感等(后五种都叫特异感知Extra-Sensory Perception)。

特异致动(Psycho-Kinesis):自从19世纪末意大利妇女Eusapia Pallandino被发现并实验证明有意念致动功能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意念致动实验,获得了很可信的实验资料。对意念致动突破空间障碍的实验研究发现,特异功能者的意念作用可以使被密封在玻璃瓶中的目标突破空间障碍移动到玻璃瓶外来。400张/秒的高速摄影机清晰的拍摄下了目标物突破空间障碍的全过程。50年代末和60年代,物理学家赫尔斯特·施密特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作为随机源,随机控制环形灯路中某个灯的亮灭。特异致动者可以用自己的意念使灯的闪烁沿一个方向移动,而不是随机亮灭。

人体非眼图像识别:不通过人体的肉眼,而通过人体的其它部位,如耳朵、手指等,识别颜色、图像、文字等。

心灵传感:无需感官器官,两人之间单向或双向传递心灵思想信息。日本学者本山博士的实验证明意志力可以通过电磁波无法通过的房间,成功传递给被实验者。奎内斯的心灵感应实验显示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心灵感应更明显。

透视:无需通常的感觉器官(如肉眼)透过障碍物获知物体内部的状态。1920年美国学者J·B·莱茵在Duke大学Parapsychology 实验室用25张瑞纳卡(不同形状图样的卡片)进行实验,把卡片随机抽出来,他自己预先也不知道卡片内容,然后要求被试验者用透视功能确定卡片上的图案。共进行了8万5千余次的观测,发现被测试者的成功概率远远大于随机概率,结果证明透视是存在的。

遥视:无需肉眼或心灵感应,远处目标物的图像直接被大脑获取。格尼、迈尔斯和波德尔报道了很多遥视的典型案例。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定量化的实验研究。研究者用随机数字仪表随机确定被遥视物体(以排除研究者的心灵信息对被测者的干扰),结果表明被实验者成功的概率远大于随机概率。

预测:能预知未来事件发生什么或是否发生。最著名的实验是卡林顿的绘画实验。每个实验过程持续10天,每天卡林顿随机的翻到字典的某一页,选择出第一个可以用图画表示的单词画出来,把画挂起来,被试验者离开卡林顿有几百乃至几千英里,并不知道卡林顿画的是什么。卡林顿要求被试者在24小时内尽量去猜着画他绘的画。结果被试验者有时画出来的是前一天的画,有时画的是第二天要画的画。这就表明被试验者具有感知过去和未来的能力。成立于1967年的英国预感中心,在刚成立的一年内收到500份预测案例。法国医学家E·奥斯蒂做了“椅子实验”。被实验者可以在几小时前成功的说出经抽签随机决定的位子上的人。成功概率远远大于正常概率。

事实上人体的特异功能、特异现象还远不止这些。比如肉身不腐现象,近六年来,先后有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人体科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许多专家对这一生命奇观进行考察研究。1993年9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专家在对河北省香河县周凤臣老人尸体不腐的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后发表报告称,这“确实是罕见的事实”。科学界至今仍没有对这一现象作出可信的科学解释。

寺院中修炼的高僧在圆寂火化后有时会发现“舍利子”,中国陕西法门寺珍藏有释迦牟尼佛指骨的舍利,有人说舍利是结石,但是结石含有大量的钙,会和酸反应,而舍利不会与酸反应,可见不是结石。以上实例说明,人体的特异超常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生命特异现象的研究可能会引起我们对人体科学、现代医学等领域的突破。

3.2 法轮功修炼净化身心

1998年10月上旬中国人民武警总医院主任医师汪琪、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李乃云、北京核工业医院主任医师田秀兰等以法轮功炼功者为对象,对气功的祛病健身效果做了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700份,收回584份,经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法轮功修炼者在修炼前后身体变化十分明显。在被调查的1449例次多种疾病中,总的病症完全消失率为63.9%,显着好转率为32.6%,两者合计总的病情改善率达96.5%。其中呼吸系统病症完全消失率最高,达75.7%,心血管疾病的完全消失率达58%。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完好、安宁状态。这次调查还发现绝大部份修炼者能按照法轮功对修炼者的心性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促使了修炼者道德的回升、人格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和心理的健康。可见修炼法轮功对身心的同时净化、促进身心全面健康是很有利的。

3.3 中医五行学说、经络理论的现代认识

气功、中医、人体科学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研究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证明了这些理论的科学性,探测到了经络的实际存在,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五行的生克变化反映了人体的自动反馈调节原理,其因果转化规律含有控制论中过程控制的概念,五行归类的“比象取类”方法与控制论的同构系统概念相似。控制论专家艾什比在《大脑设计》中所画的“内稳定器模型”,是由A、B、C、D、E五个字母所组成,其形状与五行生克图形一模一样。加拿大学者Ling Y Wei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释》一文中指出:“不应把五行当作静止的模型,而是真正的动力模型,……是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界动力模型的最简单形式……在科学和医学上具有巨大价值”。

除了对五行学说的研究外,人们还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对经络进行了探测。

20世纪30年代,日本清水芳太郎用测定皮肤电阻的方法发现了经络的电学特性。经络腴穴周围具有与其它部位皮肤不同的电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大电容、高电位,导电量较高。1950年中谷义雄发现了良导络。50年代中期前苏联巴特许别金发现了“皮肤活动点”。良导络、皮肤活动点和古典经络、腧穴的线路位置十分相近。另外用红外热像图摄影法记录的皮温图所确定的位置、路线,也和经络间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日本东京教育大学芹泽胜助教授在1971~1974年间,对50名健康男子拍摄了包括胸、腹、背及头等部位在内的2万余张全身红外线热像图照片,发现穴位处的温度明显偏高,呈现白斑点状 。激发的声信息有沿着经络线路传导的特性,其轨迹和十二经脉线路基本一致。这表明中医所提出的人体经络是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

辐射场发光现象最初由N. Tesla(1856~1943年)发现,将被摄物体置于一个由高频高压发生器产生高频电场中,被摄物体周围会出现可见光,但这一现象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39年前苏联工程师基利安夫妇(S. V. Kirlian)再次研究此现象,他们发现活的人体周围会以一定的节奏发出彩色的光环和光点;而当一个人死亡一段时间后,光环即行消失。这种光环的大小,随着人体的生理、精神状态变化而变化。更令人奇怪的是人体某些部位比其周围的区发出光要强,而这些点正好与中国古代经络理论中的741个针灸穴位相吻合。基利安夫妇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他们发现的这种人体发光现象被称为“基利安效应”。基于“基利安效应”发展起来的摄影术叫辐射场摄影术,又称为“基利安摄影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发光的研究。另外,据1973年瑞典针灸学会会长G. Fish报道,他与美国加州大学C. Ledergerber教授等合作,对中医的“气血”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气血的存在及变化情况也可以通过“基利安摄影术”表现出来。

国际医学界目前已广泛开展了对东方医学,特别是针灸和经络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其疗效和行医的合法性已为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卫生管理机构所确认并资助开展研究。近十年来,每年都有一至二次研讨针灸与经络的大型国际会议召开。

1999年5月新加坡一家报纸,以“揭开经络物质基础之谜,中国专家发现人体可能存在生物光子系统”为题报道,上海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多学科课题组,在许多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三项有关经络物质基础和功能的重大发现。首次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实验手段,证明了经络穴位的形态位置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处于一个由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并形成某种具有综合的复杂生理功能的生理结构。初步发现与穴位位置相对应的深层结缔组织结构中,富集有钙、磷、钾、铁、锌、锰、铬等元素,尤其是钙的含量要比非穴位的其它组织(骨骼除外)高数十倍至上百倍,而钙离子是重要的信使物质,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还初步发现结缔组织中呈液晶态结构的胶原纤维具有一个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这预示,人体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光子系统,在生命信息、能量的传输交换等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见,中医理论并非虚无缥缈的,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科学事实依据。气功、中医、人体科学是相通的。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它们进行研究表明,气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的,只是有些现象暂时还不能解释,还需要深入研究。

(四)

4. 精神物质一性论

4.1 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

《转法轮》在第一讲“炼功为什么不长功”一节还指出:“在我们思想界历来就存在着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问题,老在议论、争论这个问题。其实我告诉大家,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宇宙根本上是由能量构成的,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宇宙的能量本质出发,去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整个宇宙由有形的宇宙及无形宇宙共同组成,无形宇宙包括黑洞、隐型伴星、暗物质等。事实上无形宇宙就是一种隐型能量场,整个宇宙是由场组成的。场是基本的物理实际存在。爱因斯坦对宇宙中无形场学说是肯定的。他认为场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粒子只是场在局部的区的凝结和在我们这时空的物质外壳,是无形场的一种能量的聚合体。

其实精神也是一种场,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只是它不以有形的方式显现出来,而是以一种能量场的方式存在。例如现代医学发现人脑的思维是一种电磁波,表现为脑电波。美国生理学家厄兰格和加塞因为发现脑神经细胞的电特性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他们认为,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表现在我们这个空间就是一种电磁波。可见,精神在我们这个空间是一种能量场,现代物理学认为场就是能量的存在形式,而能量就是物质,所以精神也是物质的。精神和物质最后都归于物质存在,都归结于、统一于能量这个宇宙的本质,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

精神物质一性论为我们认识自然界、认识宇宙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传统宇宙观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许多无生命的物质组成的集合,所有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分散的、不具备记忆、意识和目地性的无生命的东西构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是纯粹的机械关系,好象机械的各个零件一样。一切事物的运动完全是由目前所发现的物理化学规律所控制的,被严格限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周围神奇的自然界。

1966年美国测谎仪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 )把测谎仪的两个电极连接到一株牛舌兰的叶子上,在他往牛舌兰的根部浇水后,他惊奇的发现测谎仪电流计的波形记录仪的记录笔画出了类似人在高兴时的感情冲动的曲线。当他心想用火烧一下牛舌兰的叶子是什么反应,还没等他行动,记录笔瞬间画出了类似人在恐惧时的曲线。后来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对25种不同的植物,包括莴苣、葱、橘子、香蕉等,进行了类似试验,所得的结果相同 。过去我们一向认为植物没有意识,它们怎么会有思维、有感情呢?

巴克斯特还对人体的体细胞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体细胞不仅会随人的感情变化做出反应,而且在离开主体之后仍然会有反应。在一次实验中,他在圣的亚哥从同事Brian Leary身上取了一些白细胞,然后让Leary从圣的亚哥飞到亚利桑那州的费尼克斯,Leary把所有惹他生气的事都记下来了,还记下了每件事发生的时间。事实表明,尽管体细胞和主体有距离,但仍保持着呼应。来自费尼克斯的信号很强,距离并没有影响体细胞对主体的情况做出反应。用铅或其它材料阻挡那个信号,但根本挡不住。个体细胞是怎么知道人体整体的信息的呢?

还有的科学家做了扁虫实验 。他们在小鱼缸里放了15条扁虫,上面吊着一盏电灯,准备向里面的虫放电。灯亮了两秒就放电,扁虫很快产生反应。实验者用剪刀把扁虫剪成两截,头尾分开放在不同的鱼缸里。他们发现,不管是从头还是从尾长出来的扁虫,都记得放电过程。这个扁虫实验告诉我们,“创伤”是记录在神经系统的细胞中,或者说不仅仅在大脑中(大脑只在头部),而是在所有细胞的DNA分子中。DNA分子是如何获取记忆的呢?

生活在森林地表的一种黏菌表现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能力。这种生物是一种变形虫,不怎么会移动,非常小,通过细胞分裂几个小时繁殖一次。当它们找到食物以后,大约50万个这样的单细胞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象蛞蝓(俗称鼻涕虫)一样的有机体。细胞各自承担起不同的肌肉和器官的工作。这个由个体分工合作的“混合物体”就爬出去觅食了。它(它们)可以几个星期保持这个状态,找到合适的地点后,这个虫就象蘑菇一样一端落地,喷出孢子来,发育成小变形虫。这些细胞是怎么知道要结合在一起去寻找食物的呢?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此外,根据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德市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做的铍原子辐射实验表明,人脑的活动会对亚原子微粒等量子系统的运动产生直接影响。非生命体怎么能与生命体的思想进行沟通呢?

在量子水平上或亚原子范围内,粒子的特性是难以预测的。举个最著名的例子,假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个小时。半衰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样品中一半的原子会衰变,另一半不会。但是如果考虑单个原子呢?那么在一个小时当中,它衰变的可能性是50%。那么它倒底是衰变还是不衰变呢?但不管怎样,粒子是否衰变是确定的,粒子是如何确定是否衰变的呢?

丹尼尔·科什兰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细胞具有“记忆”和“决策”的萌芽状态的凭证。更进一步,有理由相信DNA和RNA 大分子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机体,可以主动的改变其组成部份。比如,人体内每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除了包含遗传信息外,还知道自己该长成人体什么部位的、具备什么功能的细胞。那么单个DNA分子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人体中的位置的呢?

经典生物遗传学破译了生命遗传信息的密码。遗传信息是以基本粒子为单位组成的非周期性晶体,遗传颗粒类似于莫尔斯电码中的符号“—”、“·”等,DNA分子的不同排列顺序表达不同的信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指出,原子和分子的微观世界里存在着“波动”,即微观粒子的行为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根据M. 德尔勃留克模型,基因是极小的,按理说也应该存在着“波动”,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极小的基因在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波动”,并能准确无误的复制,从而传给子孙。基因是如何选择微观粒子的行为,使之能准确无误的传递信息的呢?要搞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新的自然、宇宙观。

4.2 精神物质一性论的启示——“生命宇宙观”假说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对自然、对宇宙认识的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末期,初步形成了以道为核心,以太极、气阴阳、五行、八卦等诸多学说为线索,以道家、儒家的自然哲学为支柱的独具特色的自然哲学体系。东方自然观的核心是有机论,其主要特征是有机整体性、多元逻辑思维、渗透性的思维进程和内省的类比方法。它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维护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提出了“感应论”,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这种思想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人对时空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浑天说、天外天时空说等观点。

到了16、17世纪,随着伽利略、牛顿等人创立的经典力学获得巨大成功,机械论的自然宇宙观统治人类思想达200年之久。这种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静止性。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看作是一种静止不变的“机械图纸”,如果说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它试图用“力”去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其次是孤立性。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事物与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联系去孤立的考察事物。再次是片面性。由于受分门别类的实证研究方法的影响,科学家局限在非常狭窄的专业范围,成为分工的奴隶。

人类的自然观、宇宙观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探索的深入、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由于20世纪现代宇宙学、天文学的进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范围已经深入到星系和星系团内部,可以观测100亿光年的宇宙时空区域。宇宙中发现除了各种普通的化学元素、基本粒子等实物形态存在的物质外,还有一种新的呈连续形态的、不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场”物质,如电磁场、引力场、核力场等。60年代观测到的3K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充满整个可观测宇宙的一种场物质 。也就是说“场”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和“测不准关系式”,揭示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测量者对被测物的影响,事实上也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影响、主观对客观的影响。巴克斯特发现植物具有思维活动特性,以及人们对气功、特异功能及人体科学、超自然现象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意识对物质作用方式的复杂性,我们对生命体意识的认识离客观真理还相差很远。

根据物质精神一性论,我们认为精神与物质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精神层面的存在,精神是一种能量场,也是一种物质。物质、精神最后都归结于宇宙的本质──能量,从能量本质看,精神、物质是一性的。能量场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我们看到的物质空间中的物体只是场在局部的区的凝结,从而在我们这个空间体现出来的物质外壳。这和爱因斯坦的宇宙场学说也是吻合的。自牛顿时代以来,人们把自然界分为无生命的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我们从精神物质一性的角度看,这种鸿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我们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精神的一面,都具有生命属性,都是生命体。生命体就是能量体系的表现及存在形式。一个能量体系与其外界的能量体系存在着能量的转化、转移及交换,因此表现出此能量体系的产生、发展、消亡,对外界扰动及刺激的反应、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任何一个由不同能级的能量构成的体系都是一个生命,大的能量体系构成大的生命,而其中组成大体系的无数子能量体系也是无数的小生命体。小生命体具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因为它是大生命体的组成部份,所以又都必须受到大生命体特性的制约。每一个生命体都处于一种动态的、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之中。从纵向看,因为物质是由一层一层微观物质构成,所以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对应于更微观层面空间的存在形式。从横向看,因为每一个生命体是更大的生命体系中的一份子,所以它又和同层次、同层面的生命体发生着相互之间广泛的联系。

从本质上说,宇宙是一个由从高到低不同能级的能量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的、庞大能量体系,能量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无边宇宙生机勃勃的总体演化过程。宇宙既具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活的、比人体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它由一层一层的、嵌套式的、无数子能量体系,即小生命体组成。这些小生命体处于纵向和横向的、普遍的、动态的联系中。因为宇宙万物在不同层面空间上发生着普遍联系,所以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会在一个成员的空间范围内引起反应,每一成员都包含着一定宇宙范围的全部信息。我们可以把宇宙的总体演化规律视为这个大生命的智慧、精神特性,它在不同的物质层次、能量体系中的不同体现。宇宙规律、特性贯穿带动着宇宙中每一个生命体,这使不同层次的物质生命系统暗含着某种相似性。例如原子内部的秩序与行星体系的秩序十分相似,维妙维肖。生物细胞中的DNA是双螺旋结构,我们在其它地方也发现了这种螺旋结构:如叶子在枝干上的排列、向日葵的中心、羊的犄角、贝壳、甚至星系等。

人体是宇宙这个大能量体系中的子能量系统,是宇宙这个大生命体上的一个细胞。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具有独立性,同时必须受宇宙规律、特性的制约。人与外界生命体都是无边宇宙的有机组成部份,不是对立的、分割开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

我们称这种新的自然观、宇宙观为“生命宇宙观”。这种“生命宇宙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动态变化的,宇宙是多层面时空构成的,其本质为能量,外在表现形式即生命。这种自然观强调宇宙的复杂性、有机性、多样性、整体性、系统性、生命性,在人与宇宙、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上,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机械式的二元论。其实这一自然宇宙观思想是东方宇宙观的螺旋式复归。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道家“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的学说、古希腊安培多克勒的“种子论”、西方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都与这种“生命宇宙观”有相通之处。因此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显得更加深奥、庞杂,它由整个宇宙所有层面的空间的因素决定。现代物理学也讲,要探索可观测宇宙的原因,必须设想在它背后有一个总宇宙。一颗微粒不亚于一个世界的复杂玄妙,反过来,透过一粒沙、一滴水,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宇宙。

4.3 “生命宇宙观”对自然界的解释

“生命宇宙观”可以用来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宇宙万物皆为物质,精神也是物质,物质精神是统一于能量的,而能量的表现形式就是生命。牛舌兰、人体细胞、扁虫、黏菌、亚原子微粒、DNA分子都是物质,它们都有其精神属性,都是生命,都是有意识存在的。生命是有智慧的,有思维的,都有维持其生命存在形式的倾向,但又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生命体处于纵向和横向的普遍联系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必须符合、反映更大的生命体系的特性。不同能量体系之间的不同层次的能量的转化、转移、交换,表现为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

用这种“生命宇宙观”还可以解释很多其它现象。比如:几何中的圆周率p在描述亚原子粒子、光和其它物理量的方程中又出现了,而这些物理量与圆并无明显关系。科学家们还发现如果自然界中的常数,那些不变的数,比如,引力强度、电子带电量、质子的质量,这些数如果稍有不同,原子就不会聚在一起,恒星也不会燃烧,生命也就根本不会出现了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科学的观点,自然界的演化应该有多种演化方向的。可是科学家们却发现自然界似乎总是以一种最优的方式、途径演化。

又如人体的精妙结构常常令生物学家赞叹不已,自然界各种生物虽丰富多采、各不相同,但在结构、功能上却都能与自然界配合得天衣无缝。从种子和豆荚的奇妙设计上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情况。果实和种子设计成非常诱人的样子,这样鸟和其它动物就会去吃,既而将种子带到各处。蓟和蒲公英给种子做好降落伞,让它飞到空中。槭树的种子是旋转的,象直升飞机。还有能够漂浮的,如椰子。也有其它的,如紫藤,用惊人的力量把种子弹出去。兰科植物中,有一种兰花叫杓兰,不仅花的形状特别,而且让昆虫传粉的方式也非常绝妙。杓兰把蜜蜂困在花中,等受粉之后才从一个特殊的出口把它放走。还有一种兰花,模仿雌性昆虫的形态,同时它还散发出一种难以抵御的气味,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交配,实际上是来给它传粉。时间算得非常准,开花期正好是雄性昆虫孵化出来之后。

在热物理学中有一种马拉高尼效应 (Marangoni Effect),当一种液体的液膜受外界扰动(如温度、浓度)而使液膜局部变薄时,它会在表面张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马拉高尼流,使液体沿最佳路线流回薄液面,进行“修复”。

宇宙为什么是如此完美?假如宇宙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解释。我们这个物质空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宇宙这个生命有机体的组成部份,在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背后存在着生命推动力,都是宇宙智慧的物化表现。宇宙中的一切演化规律、精妙构造都是宇宙的智慧、精神特性在我们这个空间的体现。

举个例子,旋风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气旋,它是一种能量体系,也是生命。旋风形成“倒锥”的形状向前推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及能量交换(物质也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旋风在遇到一些小的阻拦时,可以分裂形成多个旋风倒锥,然后,由于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使之变大、变剧烈或衰弱、消失,这就体现出生命体的生长、发育的特点。由于倒锥经历的地带、环境不同,子倒锥与母倒锥有相同性,又存在差异,这类似于我们认识的遗传、变异特征。旋风对外界的刺激、扰动的反应也比较明显,总能做出向最有利于其能量状态维持的方向发展,其行进方向是用现代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难以模拟出来,但都是最优的方向,即表现出尽力维持自己能量存在形式的倾向。

水下气泡的生成、发展、到消失的过程也表现出生命体的特征,例如,气泡上升就是它的生长发育,气泡分裂即它的自身繁殖,不同子气泡在不同环境中的形状特性相似,类似于遗传;但不完全相同,类似于变异。外界应激则表现在对外界压力、温度扰动的反应上。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在发育着的青蛙胚胎的早期切下其肢体的雏形,使其细胞排列次序改变,然后随意把它放回原处,一条正常的青蛙腿还会发育出来。即位于某一位置的细胞并非注定要成为某一部份,任何细胞都可以依据其整体环境而成为相应器官的一部份。胚胎的各组成部份的形成似乎是由它们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刻的空间关系所决定的。

类似的,冬天把柳树的树枝枝叉全部锯掉,只剩下根部,到春天时,原来的根部细胞未必注定只能成为根部细胞,它们会分化,生长成柳树的各部份,如树干、树冠、枝叶等。又如全息照相(Holography)利用光的干涉、衍射原理,将光的振幅、相位以光的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再现,从而形成逼真的立体图像。全息照片的每一小部份都记录着物体所有点的信息,所以每一个小片中都能显示出整体画面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整体的信息包含于部份之中。

事实上,宇宙万物在不同层面空间上存在着普遍联系,所以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会在一个子空间范围内存在一“投影”,这一投影包含着一定宇宙范围的全部信息。宇宙的整体信息以某种映射关系包含于它的每一部份之中,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说所有其它部份以某种方式包含于每一部份之中。这样部份就可以展开为整体,可以获得整体的信息。

(五)

5. 科学发展史的启示

5.1 西方实证科学的质疑与出路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是“学问”的意思。一般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与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科学没有终极真理,它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事实的检验,并伴随着客观事物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科学是西方实证式思维模式的产物。从牛顿时代起,实证科学就发出一个清楚的信息:世界是有规则的,基本上是数学规则,是人类能够了解的规则。人们创造出抽象的数学基本上是通过想象。数学变得神奇的可以描述这个世界。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有句名言:“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数字化或用数字来代替,然后将数字按特定的公式加以演示,结果误差越小,就越正确。这事实上是一种“数学型思维”。

与此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就是分析还原的方法(Analytical and Reductive Method)。其根本特征就是要把复杂的事物、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然后对各个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察和研究,抽象化为数字,然后利用公式推演得出结论,用简单要素的规律代替复杂体系的规律,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比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把一切运动都简单归为机械运动,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又如拉普拉斯曾断言,只要知道构成宇宙的每个质点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和速度,又知道了动力学方程,就可以决定宇宙过去和未来的精确情况。

规律或定律观念是西方实证科学和哲学的基本信念。这种观念的本质就是亨普尔概括的“演绎—规律论”解释模型,根据这一模型,科学的本质就是发现现象背后不变的联系,并把它们建立成规律体系。如果要对一个事件的发生做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将这一事件归并到已经发现的一条或几条定律之下;否则,这一事件就是不可解释的。“演绎—规律论”解释模型把规律看作是科学最本质的东西。那么什么是规律呢?一般人们认为一个陈述如果满足如下条件就是一个规律或定律:1) 普遍性标准,即该陈述必须包含普遍限定词,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个体、时间和空间;2) 可检验性标准,即该陈述必须具有经验内容,并已得到确证;3) 连贯性标准,即该陈述必须能够整合到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之内,或者说,它必须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理论,因而有理论上的根据和保证。

实证科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近代工业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把西方科学技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天入地,腾空泛海,生光化电,无所不及。一直发展到核能开发、宇宙卫星、通信计算机等等,全世界人民无不蒙其所利,但是当我们陶醉在实证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实证科学难道真的那么完善、那么成功、无所不能吗?实证科学真的“科学”吗?

首先,从实证科学的规律概念上看,必须满足“连贯性”标准的才是规律,才是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个定义本身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即只有这个理论、观点符合旧理论的才是科学规律,不符合的就不是规律,不是科学。这种封闭性已经成为实证科学自身发展的枷锁,容易使人固步自封,盲目排斥新理论、新发现。

其次,从实证科学的科学方法上看,还原分析的方法很容易导致一个习惯,即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片面化的对象,忽视事物的复杂性、有机性、整体性,忽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比如,现在实证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一个人的知识视野越来越狭隘,观念也容易变得僵化,这些都是还原分析的方法的必然后果。

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是实证科学的两个重要方法之一,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推演出特殊的个别性的知识。高斯算出谷神星轨道、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狄拉克预言正电子都是演绎法的成功例子。但是演绎法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它不能为自己准备好作为出发点的一般原则,不能保证演绎的基础——一般知识是正确的,它无法判断演绎前提的正确性。其次,即使演绎的前提是正确的,演绎本身只能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进一步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不能揭示个性的丰富多采的属性。

实证科学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是指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方法。归纳法的本身也存在很大缺陷。首先,归纳是从观察和实验中搜集大量材料开始的,搜集材料不能盲目进行,必须有某种理论原则作指导,这种理论就成了归纳的前提之一,而此前提也不能保证是正确的。其次,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并不是充分可靠的,因为单纯的归纳不能完全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归纳的结果是或然的,人们总是难以穷极所有的个体对象,一旦出现一个反例,归纳的结论就被否定。

实证科学还特别注重数学模型。然而现有的数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数学工具本身也是很不完善的。比如,实际工程应用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一般都是非线性问题居多,其边界条件是极其复杂的。工程中如果全部考虑各种因素列出数学模型,则模型往往是几乎不可能求解的。所以,必须作出很多假设,忽略很多因素。因此工程中求出的解,误差达百分之十、甚至几十,并不少见。可见实证科学只能大概描述部份宇宙,是不完善的。

实证科学方法还有一个特点,即特别偏爱实验室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室实验反复检验才可能是正确的。这当然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的,但问题是,本来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同空间普遍联系着的,把万物从根本上与外界环境隔离放到实验室中,能反映事物的本来联系吗?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关联的,在不同的时空中具有不同的演化边界条件。每一次实验的重复都能保证在各个空间层面上都具有相同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吗?宇宙是一个具有自身生命特性的庞大能量体系,人类的力量能控制自然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吗?

再次,从实证科学的哲学基础上看,西方实证科学是建立在一种从片面的基点上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对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物质与意识、主观和客观、心与物的根本上错误的看法,是在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哲学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方法论。这种世界观首先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范畴:物质与精神,由此而建立的自然观把人和自然、人和世界、心与物机械的分割开,对立起来。自然的神秘光环逐渐隐去,此即所谓“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这意味着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特性。自然被剥夺了其丰富的属性,成为空洞的实在,被看作一架庞大的机器。它毫无生气、死气沉沉。它是僵死的、驯服的,而不是有生命力的、有其精神特性的。宇宙间的目地、价值、理想都不重要,不存在规范甚至真理。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有权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掌握控制、任意支配、掠夺自然,甚至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塑造自然,这就是这种“祛魅”的自然观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这一万物之灵被从生育滋养他的宇宙母体中排斥出去。宇宙成了独立于心智,不包括人在内,与人毫不相干的客体,只是外部事物的堆砌;人成了站在宇宙之外,不受它影响的观察者,被迫只能在这种外在的关系中认识宇宙。

这种建立在片面、割裂的二元论基点上的实证科学给人类认识自然、人类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束缚。

首先,这种实证科学探索不了宇宙中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研究不了另外的空间,解释不了许许多多的超自然现象,掩盖了宇宙的真相。实证科学把精神活动简单的看作物理、化学变化。D. M. 阿姆斯特朗说道,我们有“全面的科学根据认为人只是一个物理机械装置”,“事实上,精神状态只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物理状态罢了”,因而我们应该能够从纯物理-化学角度对人作出一个全面的解释。创造性的思想被认为是一台脑计算机随机运算的结果。这事实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我们现在的这种实证科学对精神、意识的理解是极其肤浅的,揭示精神现象的本质仿佛不在科学的视野之内,那似乎完全是宗教神学、文学艺术的事情,科学并不为此巨大缺陷而不安。

事实上物质和精神是密不可分、水乳交溶的,根本就分不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和整个事物就不复存在。比如,人体若离开了他的脾气、秉性、意识、精神活动,就不再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成了一块死肉。任何物质都有其精神属性,都是生命,都有灵性。例如,任何物质没有反映的特性都不可想象,而反映特性可看作意识的前期形态。精神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精神最后都统一于生命,而生命最后都统一于能量,宇宙的本质就是能量。如果人们硬把物质与精神分离,去研究物质或精神,那就无异于缘木求鱼,永远无法解释精神和物质现象的本质,无法探索另外的时空,无法探知宇宙的真相。其实,超自然现象在我们周围大量的存在着,如人体特异功能、气功、UFO、自然界的特异现象等,它们几乎已经成为精神物质一性的辩白,永远蔑视所谓严格的实证科学分析。如果我们能从新审视一下自己,改变一下僵化的观念,或许人类的科学会有一个飞跃。

其次,这种实证科学导致的心与物的分离必然带来人与自然、宇宙的分离。人原本内在的包含在宇宙当中,和宇宙在各个空间里发生着息息相通的联系,人和宇宙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分离导致这种和谐的关系不复存在,人类不是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而是追求所谓的“征服自然”,企图“支配”自然。人们不把地球“母亲”,这个养育人类的蔚蓝色星球,当成生命,毫无节制的攫取地球的资源,滥用现代科技,导致当今世界的异化。结果是人反而被自然“支配”,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我们的地球正在呻吟!

最后,实证科学不仅导致世界的异化,还导致人类的异化。由于精神物质的二元论,人类把自己从滋养他的宇宙中割离开,自然被看作是不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精神特性等丰富属性的,而是毫无生命力的、至多复杂一点的大机器,宇宙间不存在目地、价值、理想、道德、规范,甚至真理。但事实上,人终究只是无边宇宙中的一分子,人类必须受到宇宙特性的制约,必须服从宇宙的规律。道德不是人规定出来的,它是宇宙精神特性的体现。只有符合宇宙特性、规律,人类才能生存,否则,人类就会面临生存、发展的种种问题,甚至困难、危机。西方实证科学导致的人类精神文明的破坏或许是实证科学最不完善、最可怕的的方,它可能是当今世界一切问题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看到了实证科学中存在的问题。现代西方实证科学是建立在一个片面、不完善的哲学基点上发展起来的,实证科学的理论基础、定义、方法限定了其本身的发展,使实证科学成为一种封闭的、片面的科学。实证科学发展至今,人们把它权威化,宗教化了,似乎只有实证科学是正确的,其它形式的科学都是无效的、徒劳的,甚至是反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实证科学事实上已经开始宗教化了。

当今有些所谓的科学家把实证科学作为自己的信仰,对于科学没认识到的,自己没认识到的东西一概排斥,闭着眼睛本能的反对。一看到、听到与某些科学理论不符的、或与自己观念不符合的事实,就立刻以反科学、伪科学批判一番,甚至动辄扣上“迷信”的大帽子,实质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与其说他们维护科学的真理,倒不如说他们维护自己的固有观念、自己的权威。

已故考古学家胡安·阿曼塔在墨西哥的普瑞吾拉城挖掘时,从一个史前动物的颌骨中发现了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经考证有26万年了。权威人士认为这些人造工具不可能有那么古老,说他骗人。他们不仅怀疑他的名誉,还不让他再去现场,也不让他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他们甚至拿着枪去现场,还逼着工人们签名,污蔑那是工人们埋在土里的。但六十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签了假的认罪书。 1997年2月27日《中华文粹》报道,美国考古学家Virginia Sicen-Melntyre发现了许多25万年前的人造工具,她如实汇报结果。由于这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有很大冲突,她被勒令停止继续研究,考古场地也被迫关闭,Virginia也从此失去她心爱的工作。

接受科学教育的人一般都听不到、接触不到和主流科学不符合的东西。一方面,在科学上,如果这个证据不符合已经被接受的观念,就会除掉它,课堂里不讲,不讨论;另一方面,要发表文章,你必须得隶属于某个大学或科研机构,否则科技刊物不会接受你的文章。你的资料如果引起争议,这些科研机构就不会接受你,因为他们可能因此而遭到校友的非议,或影响声誉。西方实证科学曾经为战胜了宗教而引以为荣,如今它自己也几乎步入了宗教化的境地,这岂不十分可悲吗?

现在人类开始意识到西方实证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深刻危机。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即布兰德特兰委员会)在一份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中,着眼于全球社会,将环境、生态和发展经济问题整合到一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口号,在全世界激起强烈反响。

西方社会很多真诚而勇敢的科学家本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开始了对人类前途的深入思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许多思潮中的一种。以格里芬、罗蒂、霍伊等人为主要倡导者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极端的实证论立场根本不能描述和解释宇宙中的真相,他们提出,“宇宙的基本构成显示出两种根本不同的性质——物质能量的性质和心-精神的性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同于激进的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前者更强调对新事物的重建,而后者侧重对旧事物的摧毁;前者侧重于世界观,后者侧重于方法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要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从新纳入到自然中来,使人们摆脱“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家长式的、人类中心论的、穷兵黩武式的、还原的世界”。科布教授明确指出,由于机械唯物论、二元论的现代思维方式“极大的束缚了现代社会”,因此,使人类摆脱它们的束缚是他“最强烈的呼声”!

由以上分析可见,西方实证科学存在很不完善的地方,它的哲学基点以及自身的封闭性、片面性、还原性成为了它自身发展的严重束缚。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将走向终结。一个真正的科学应该带给人类真理、幸福、详和、安宁,然而西方实证科学却把人类带入到重重危机中。要真正认识宇宙的真相,真正解决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探索各种超自然现象,解开气功、人体、思维、宇宙、时空之谜,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以正确的宇宙观为基础的科学,这是气功及人体科学给我们的启示。

5.2 科学革命的前夜

《转法轮》的“论语”中指出:“有些人甚至不敢正视,不敢触及,不敢承认客观存在现象的事实,是因为这些人太保守,不愿改变传统的观念去思维。”“现在人类科学的指导思想对于它的发展研究,只能局限在物质世界之内,当一种事物被认识了才去研究它,走这样一条路。而在我们这个空间中摸不着看不到的,但客观上存在的,而又能反映到我们的这物质空间来的现象,实实在在的表现,却不敢去触及,视为不明现象。固执的人硬是无根据而找理由说成是自然现象,另有用意的人违心的一概扣上迷信的大帽子,少于追求的人以科学不发达而避之。如果人类能从新认识一下自己和宇宙,改变一下僵化了的观念,人类就会有一个飞跃。”

面对宇宙的种种谜题,世界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人类社会的种种痼疾,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当今实证科学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或许我们现在正处在一场科学革命的前夜。

西方科学哲学代表人物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模式:前科学—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Paradium)— 反常— 危机—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新常规科学— 前科学……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任何一门科学诞生之初到成熟阶段都有一个萌芽期(原始科学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前科学不断发展为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不断完善现有的科学体系、范式。反常即新事物新发现用现有范式难以解释。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现象的反常性和科学概念上的不确定性,没有公认的理论,新的理论引起争议,甚至遭到攻击、反对。当大量反常现象出现时就形成危机,人们对现有范式发生怀疑,科学共同体开始分化。最后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学家冲破旧理论建立新理论、新范式。

拉卡托斯创立了科学发展的“科学纲领模式”。认为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所组成。硬核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份,包括基本假设、基本原理。这个硬核是坚韧的,是不容反驳和否定的。“保护带”是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地带、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的辅助性假说。“启示法”是形成纲领的方法论,包括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科学家把矛头指向硬核,还包括鼓励科学家修改“保护带”,使之更好的保护“硬核”。当新现象新理论与“硬核”发生冲突时,“保护带”启动,开始出现反驳、争议,甚至出现攻击、盲目排斥新理论等。一旦大量的反常事实出现而“保护带”解释不了时,“硬核”将被瓦解,就出现科学革命,新的科学纲领将会代替旧的科学纲领。

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科学理论几乎没有根本上的、革命性的发展。虽然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大大发展,但只是技术应用上的创新。高能物理研究中粒子加速器的功率越来越大,高能加速粒子的速度已经几乎接近于光速。也就是说要探索比中微子更小的粒子内部结构似乎已经不太可能。

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Paul C. Davies)为这种实证科学描绘了一幅暗淡的前景,他说,人类能否借助科学而达到绝对知识──终极答案?答案或许是否定的。量子不确定性、哥德尔定理、混沌等为理性知识设置了限度 。1996年美国权威科技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资深专业撰稿人约翰·霍根(John Horgan)在走访数十位各领域的世界性杰出学者之后,写出了一本书《科学的终结》,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这本书中,他宣称:“科学(尤其是纯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既然科学──求真的、纯粹的、经验的科学──已经结束了,还有什么值得相信的呢?”

科学真的终结了吗?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新审视实证科学这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真正认识到实证科学的不足,敢于面对现代实证科学所无法解释的客观现象,敢于突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它逐渐发展和成功的时期,经过这个时期之后,它很快的衰落。差不多许多重大的科学进步都是由于旧理论遇到了危机,通过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产生的。人类科学就是这样在新旧科学体系的较量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成功的理论在新一轮循环中往往会成为扼杀新科学的刽子手,成为科学自身发展的障碍。如果不突破传统观念形成的思维定势,人对自然的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有些人宁愿相信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也不愿意承认亲眼所见的科学事实。如果我们跳出旧框框的桎梏,人类可能就会有一个飞跃。

气功、生命人体科学就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有些现象是现代实证科学无法解释的。事实上现代实证科学体系已经出现了反常和危机,现在正处在科学革命的前夜。人们关于气功科学的争议就是“硬核保护带”反对与“硬核”冲突的新理论的具体表现。因此对气功人体科学的研究可能将导致人类对自然、社会、宇宙、时空、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刻变革,很可能导致一场伟大的科学革命。

5.3 科学革命中科学家的必备素质

我们知道科学是和科学团体分不开的,而科学团体是由人构成的,因而其它人类团体所具有的成见、妒嫉、歪曲、算计、权术和其它非理性的因素也同样在科学团体中起作用。科学应该是追求真理的,但是由于科学团体的非理性,科学家有时候未必是真理的不偏不倚的裁判,有时甚至是相当偏私的参与者。因此,科学团体中科学家的素质对于科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科学革命中科学家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对科学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他应具有什么素质呢?

首先,他应该是客观的(Objective),尊重客观事实的,有正视客观存在现象的勇气,不能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他必须是诚实的。

其次,他的思维应该是开放的(Open-minded),不抱任何成见的,谦虚的。对于知识的吸收,对于客观事实的接收应该是毫无保留的;而不是过滤的,即符合他的观念和喜好的就接收,不符合他个人喜好的就简单忽视,甚至否定。当已有理论与新的现象出现矛盾冲突,解释不了时,他应该正视这个事实,研究这个事实,有从新审视现有理论、现有观念的勇气,有敢于怀疑自己的旧认识的求真精神,然后去发展、修正以前的理论或者创立新的理论;而不是封闭自己,盲目地抱定固有的旧理论,以为自己认识的就是真理,不敢正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否定一切不适应自己心理要求的东西,简单的排斥新生事物,扼杀新理论、新科学。

第三,他应该具有创新精神(Innovative)。敢于且能够从旧有的僵化的理论框架、旧的固有的观念中,从人类的思维惰性中跳出来,敢于扬弃,敢于批判、挑战权威。他应该有发散性、系统性、前瞻性、综合性的思维,有灵活的科学视角和敏感的科学头脑。

第四,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定是无私的(Selfless),应该具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当看到新的理论出现的时候,他会非常欢迎,即使这个理论和自己的理论、观念有冲突。当看到真理的时候,他会非常高兴的摧毁自己的权威理论,把科学推向新的前进,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扼杀新的科学。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会对政治斗争感兴趣,不会把科学作为政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他是淡泊名利的,他真正探讨的是宇宙的真理,而不是要给自己带来什么声名利益,不是为了给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科学家的最大敌人是人类的思维惰性,即人类自身具有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有一种维护自己固有观念的心理倾向,一旦出现新的思想,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即把新的知识同化于他的思想体系中,若不能同化,他就会本能的排斥、抵制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这是人类思维的致命弱点。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由于科学家的固有僵化观念,僵化的思想,思维的惰性而导致的科学失误举不胜举,我们回顾一下过去或许对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欧洲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但他却固守自己的“四元素说”,竭力反对德谟克立特的原子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科学原子论,却就此裹足不前,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对电磁学、热力学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对19世纪末的自然科学成就沾沾自喜,认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以后的科学家只要修修补补就可以了,他对卢瑟福根据对发射性现象的研究而提出的“原子蜕变理论”不屑一顾。创立经典电子学的洛伦兹认为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终极”,科学真理已经达到了“绝对真理”,以至于失去了发现“相对论”的良机。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假说后,因为思想僵化,不但不敢相信自己的理论,反而把自己提出的理论收回去。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却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证实了量子的存在。卢瑟福虽然自己是原子科学的奠基人,可是却坚持认为“人类永远也做不到利用原子中的能量”。就连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因为思想成见在晚年犯了错误。他在量子力学创立之初,发现了光电效应,提出波粒二象性,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1925年开始,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竭力反对海森堡的反映波粒二象性的“测不准原理”。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从此在孤独中摸索前进,而我们则失去了一位领袖和旗手”。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抱任何成见、用公平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它完全是曾被根据某种理由否定的或被认为虚伪的东西构成的。今天飞机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尽管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S·纽卡姆(1835~1909年)曾在数学上证明制造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械是不可能的。同样,在各国权威专家的反对声中,直升飞机还是诞生了。我们现在利用收音机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波,移动电话可以打到全球的每个角落,但是19世纪末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赫尔兹(1857~1894年)曾断言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讯需要同大陆一样大的反射器,因而是不可能的。我们地球上现在有大量的核电站在建造着、使用着,几十年前包括尼尔斯·鲍亚(1885~1962年)在内的一些高级物理学家还说过,实际利用原子能是完全没有希望的。现代科学表明全部宇宙的99%都处于等离子体状态,但直到这一发现之后30年之久还有人在否定等离子体的存在。

这种事例举不胜举,正如箫潘霍埃尔(1788~1860年)所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终点看作是世界的终点。当然,谁也避免不了要犯错误。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要做的,是如何从前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尽量的去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尽量的不要犯前人犯过的同样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用现代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责难别人过去的错误和误解,那是很容易的,谁都办得到。问题是我们自己面对新知识新科学的时候是什么态度。气功人体科学目前正处于前科学阶段,很多现象还是现代西方实证科学无法探知的,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当这些新的现象、新的知识出现的时候,能不能吸取前人的教训,能不能用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要求来对待自己, 这是衡量是否是一个真正严肃理性的科学家的十分重要的标准。只有不抱成见,放下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我们才会有收获。相反,有人甚至连真正的气功、人体科学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就顽固的、简单的、缺少理智的排斥它,不去调查研究就盲目下结论,甚至攻击、侮辱,这决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态度。

(六)

6. 结束语

对真理、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的永恒梦想,也应该是人类科学的最终目标。科学应该不断去探索未知,追求宇宙的真理,而决不应该只是为了维护现有科学本身。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未知客观现象恰好是科学发展的契机和方向,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发展的。气功及人体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很多现象有的是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然而更多的是现代科学所无法探知的,这对人类科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气功及人体科学的研究可能将导致一场人类科学的革命。

我们认为《转法轮》是一部完整、系统、科学的阐述高层次修炼、气功及人体科学的宏伟著作,书中所论述的法理博大精深,是一门超常的科学。事实上,《转法轮》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人体科学的知识,而且引发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宇宙和时空、精神与物质、生命的本质、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深深的思考。

其实,《转法轮》有更博大的内涵,蕴涵着宇宙的真理,本文的所有内容仅仅是我们从《转法轮》中悟到的一点点而已。本文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使我们能够正视人类遇到的种种问题,正视客观存在的种种超常现象,使我们能够放下僵化的观念和成见,以真正的科学态度去探讨真正的科学。由不够正确逐渐趋向于正确,人类的认识正是这样一步步提高的,人类社会正是这样不断发展、进步的。

有人以反对“伪科学”为名攻击、否定气功及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诚然,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人借气功之名招摇撞骗,以“科学”为名,骗取钱财名利。“伪科学”我们是要反对的。问题在于如何鉴别“伪科学”?中国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明确指出:“不能说发现了一些人借表演‘特异功能’骗人,就推断所有的特异功能人都骗人” 。假气功、假特异功能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假的东西,就把所有的、包括真正的气功全部否定了。如果不问青红皂白,把所有气功、人体科学,把所有现在科学还暂时不能解释的现象,把所有新的、可以解释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都说成是伪科学,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极不科学的,本身不就是假借“科学”之名的伪科学吗?

前苏联李森科扼杀异己学派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他横刀立马,刚愎自用,常常用“伪科学”的大棒挥舞在别人头上,使前苏联生物学家倍受摧残,生物学界一片萧条,悲惨的消沉至少持续20年,而到了后来才发现他自己搞的才是伪科学。历史上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转法轮》所阐述的博大法理、法轮功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出现的超常现象,有些是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然而更多的是现代西方实证科学所无法探知的,但却被亿万法轮功修炼者的身心巨变的伟大实践所证实。

首先,通过法轮功修炼,广大修炼者的身体得到了净化,祛病健身的效果十分明显。许多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疑难病症通过修炼得到彻底根治。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但凌、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李彩熙等7个单位11名专家对北京市各区12731名法轮功学员的抽样调查,其中11892人是有病的,炼功后11785人疾病有所好转、基本好转或完全康复,治疗疾病的总有效率达99.1%,其中有6962人(58.5%)得到完全康复。一年共为国家节约医药费4170多万元,平均每人每年节省医药费3275元。

其次,法轮功学员心灵净化,道德升华。广大修炼者自觉按照功法的要求,严格修心性,力求事事做到“真、善、忍”。他们在工作上敬业爱岗,服从领导安排;在社会上遵纪守法,一心向善;在家庭里尊老爱幼,夫妻邻里,和睦相处;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处做好人。

法轮功义务教功,不收费,不收财物。法轮功修炼一切自愿,来去自由,没有任何的组织形式,不干涉政治。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在《法轮佛法(精进要旨)》中强调:“在历史的将来,任何时期都决不能为任何政治所利用…… 永远不参与政治、不干涉国事,真修向善”。

总之,亿万民众的法轮功修炼实践证明,法轮功是科学的,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某些人攻击法轮功,说有人炼法轮功导致精神失常。我们知道气功(包括法轮功)是属于人体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一门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的真正的科学。法轮功的修炼是极其严肃的,功法中对学员有严格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法轮功的要求去做才是真正的法轮功修炼者。

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在《法轮佛法大圆满法》中明确指出:“严禁大法弟子掺炼其它功法(出偏的都是这类人),不听告戒者出现问题自己负责。”而事实上往往出偏的都是这类混合练其它功法的人。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心一定要正”一节中还指出:“……电视机里边这个电子组件,要是给你多加一个其它组件,你说这个电视机会什么样?马上就坏了,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这一点从人体科学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气功是一门超常科学,其对人体的锻炼调理作用在我们这个空间有体现,但是更多的是体现在另外的我们人体肉眼看不到的空间。每一门气功功法在另外空间的演化都是各不相同而且是极其复杂的。对不同类型气功师的外气及神经生理研究也发现其神经生理特性过程不全相同。例如内修功法的气功态下脊髓处于抑制状态,而外修习武气功的脊髓处于非抑制状态,两者完全不同 ,所以不能混炼。因此决不能把根本不按照法轮功要求去做而导致的问题归咎于法轮功。不加调查研究,妄下结论,肆意攻击,歪曲事实,这是极不严肃,对社会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我们在对待气功、人体科学等问题上,应抱着客观理性、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固守成见和旧有的思维模式。应以开放的视野、无私的心胸、探索真理的精神去调查研究客观事实,努力去开展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决不是盲目甚至偏执的排斥否定。

《转法轮》所论述的理论是博大精深的,是一门超常的科学。《转法轮》在第一讲“气功是史前文化 ”一节中指出:“……人类也是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己,不断的在从新认识着自己,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开始的认识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纵观人类科学史,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就是这样不断修正、修正再修正,逐步趋近真理。科学在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发展,科学没有终极真理,现在人们认识到的未必就绝对正确,现在人们没有认识到的也未必不是科学。

真理的闪电终将划破谬误的黑夜,新世纪的曙光终将荡尽一切旧的污垢。人类升华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在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刻,《转法轮》正启悟着人类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

一个人类科学的新时代从远古走来,正向未来奔去!我们相信,崭新而无限美好的人类历史新纪元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 Michael A. Cremo, Richard L. Thompson, Forbidden Archeology: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Published by BBT Science Books, Govardhan Hill Publishing, Alachua, FL, USA, ISBN: 0-89213-294-9. Hardbound, 952 pages.Also see in: The Mysterious Origins of Man, NBC’s Special, Hosted by Charlton Heston, BC Video, Shelburne, Vermont, USA, February 25, 1996

[2] Melvin A. Cook, “ William J. Meister’s Discovery of Human Footprints with Trilobites in a Cambr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Utah”, see in Chapter 6, “Paleontological Evidence”, in book: Why Not Creation·, Editor Walter E. Lammerts,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0), pp. 185-193.

[3] Neville Agnew, Martha Demas, 保护利特里的早期人类足迹,《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1998年12月,第244期,重庆:科学出版社;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1998 Sept. Vol. 279 No.3

[4] Russell H. Tuttle, The Pitted Pattern of Laetoli Feet, Natural History, March 1990, pp. 61~64

[5] Henry R. Schoolcraft, Thomas H. Benton, Remarks on the Prints of Human Feet, Observed in the Secondary Limestone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 Vol. 5, 1822, pp. 223-231

[6] Tim Appenzeller, Daniel Clery, and Elizabeth Culotta. Transitions in Prehistory, Science 1998 November 20; 282: 1441

[7] Elizabeth Finkel, Aboriginal Groups Warm to Studies of Early Australians, Science, Volume 280, Number 5368 Issue of 29 May 1998, pp. 1342 - 1343

[8] [英]汉卡克 着,李永平,汪仲 译,《上帝的指纹》,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9] Chikaosa Tanimoto, Kiyoshi Kishida, etc. ,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alinization and Slaking of Pyramid Stone (Mokattam Limestone) , Proceedings of the Preserved Technology of Ancient Remains, pp. 549 - 553, Research Committee of Soil Mechanical Preserved Technology of Remains J.S.S.M.F.E., Jan. 1995. Also see in: The pyramids and the Sphinx were once under water, Re-edited version of the report to the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on the Sphinx controversy, published in the World History Bulletin, Vol. 11, No. 1 (Spring-Summer 1994), pp.1~4.

[10] 克利斯·马顿 等着, 田力男 译,《水晶头骨之谜,揭示人类的秘密——过去·现在·将来》,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10 北京

[11] [德] C·克勒尔着, 朱永 等译,《放射化学基础》,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3,pp.236 Also see in: John Lamarsh, Introduction to Nuclear Engineering,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 Reading, MA, USA 1983

[12] Erich Von Daniken, An ancient pillar made of iron, see in: Chariots of Gods· Unsolved Mysteries of the Past, (Translated by Michael Heron), Published by G. 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9月

[14] Tim Appenzeller,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Science, Volume 282, Number 5393 Issue of 20 Nov 1998, p 1451

[15] 董光壁编,《天的之初——自然的演进和生命的诞生》,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12

[16] 詹腓力 着,钱锟 等译 ,《审判达尔文》,北京:中信出版社,1995.11再版

[17]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 A Theoryin Crisis,Adler & Adler Publishers, Inc., 1986

[18] 欧阳自远,小行星真的会撞地球吗?《科学时报》,1999年5月22 日 总第1546 期,第9版

[19] 陈荷清,孙世雄,《人类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探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3

[20] 许少雄,《现代时空论,第一册》,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

[21] 李元杰编,《宇宙与超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11

[22] Michael J. Duff, 曾名“弦”的理论,《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1998年5月,第237期,重庆:科学出版社;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1998 Feb. Vol.278 No.2

[23] 蒋元方,刘辽,钱振华 编着,《暴胀宇宙论和宇宙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24] 物理学家探索“终极”理论,《参考消息》1998年11月23日,原载于美国《纽约时报》,原题:“物理学家近乎惶恐的探索‘终极’理论”

[25] 许嘉利 等编,《名人轶闻600篇》,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

[26] [日]实藤远 着,李小青 译,《宇宙的生命科学》,上海中医出版社,1992.12

[27]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II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9

[28] 余干 编,《气功及特异功能种种》,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8

[29] 梁宝林 编,《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12

[30] 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见 粱宝林编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12

[31] 王修壁 等,有关人体潜能研究的若干问题,《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987年4卷1、2期

[32] [英]奎内斯 编,沈英丁 彭寒梅 等译,《现代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7

[33] 叶锌铨,人体非眼图像识别,《自然杂志》,1982年5卷4期

[34] 樊铭,章雨岚 编译,《神奇的“第六感”》,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9

[35] 梅清海 编着,《心理治疗方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

[36] 刘燕池,《中医学基础芭论(第一分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6

[37] 王本显 编译,王雪苔 审阅,《国外对经络问题的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2

[38] Cleve Backster, Evidence of a Primary Perception in Plant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vol. 10, no. 4, Winter 1968, P. 329-348

[39] Robert Stone, The Secret Life of Your Cells, Schiffer Publishing, Ltd.1997, ISBN: 0914918966

[40] Peter Tompkins, Christopher Bird, Secret Life of Plants,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2, ISBN: 0060143266

[41] [日] 本村资生,《从遗传学看人类的未来》,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

[42] [美] 大卫·格里芬 编,马季芳 译,《后现代主义——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

[43] 科学发现了上帝,Science finds God,《新闻周刊(国际新闻专刊)》,Newsweek, (The International News Magazine),美国版1998年7月20日,亚洲版1998年7月27日

[44] Van P. Carey, Liquid-vapor phase-change phenomen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rmophysics of Vaporization and Condensation Processes in Heat Transfer Equipmen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Hemisphere Pub. Corp., Washington, D. C.: 1992

[45] 朱德忠,《热物理激光测试技术》,北京:科技出版社,1990

[46] Paul C. Davies, The mind of God, Published by: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1992

[47] [美] 约翰·霍根 着,孙拥军 等译,《科学的终结──在科学时代的暮色中审视知识的限度》,北京:远方出版社,1997.10

[48] 李亚东 编,《珍贵的启示——科学家失误谈》,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9

[49] 李健新,郑勤 文,伍绍祖阐述有关人体科学十六个观点,《气功报》1998年1月19日

[50] 刘国隆、张秉坤 着,《走出气功的迷谷——气功的神经生理机制探秘》,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5

[51] 钱学森,纵论气功、中医与人体科学,《气功与科学》,1986年第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